庐陵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研究
2017-06-22练达莫欣岳李欢
练达+莫欣岳+李欢
【摘要】钓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郊,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的聚居地。在历史的洗礼中村落的兴衰与变迁可谓一部浓缩的古代庐陵文化史,目前该村保存明、清古建筑大约有150多处,融合山、水、古建筑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典型庐陵民居代表。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既非个人作品,又兼顾功能性质,包含地域性、公共性、技术性等特征。故建筑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对建筑本身进行鉴赏,还包括了对形式美、空间序列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美、个性美等的研究,其中形式美还包括了建筑的比例、尺度、结构等因素。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以江西钓源古村为例对传统庐陵民居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现代建筑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庐陵;钓源古村;民居建筑;建筑美学
庐陵传统民居作为我国民间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艺术形式。这些的思想和形式深刻体现在村落布局、建筑造型、空间结构与色彩运用等方面,暗含着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丰富内容。钓源古村作为庐陵传统民居的代表,彰显着庐陵民居的艺术特色与美学特征。
一、钓源古村的历史概况
位于吉安西郊的钓源古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古村。“钓源”二字源于“姜太公渭水池边垂钓”的典故。唐末博士欧阳弘(欧阳修叔叔)在此开基,世代繁衍。欧阳修编写的《欧阳氏谱图》记载:“自通三世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托生皇高祖府君。”①充分说明了欧阳氏先祖早年在吉安当刺史,晚年定居,为史迁祖。后人欧阳万在安福定居,到五世歐阳弘定居钓源,成为开基祖。清乾隆十五年(1750)安福君的后人也迁入钓源居住,自此九世五祖始分仁、义、礼、智、信五派。
钓源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曾先后进士及第9人,明代出巡抚,后因受“东林党案”牵连,多数族人弃儒从商。商户、商贾遍及两湖、两广地区。外地经商的族人将大量财富运回钓源修建村落。据清道光年间记载:“钓源人口曾万余,建大量祠堂、住宅、商铺、钱庄、跑马场等百余家。”②因此有着“小南京”的美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吉安,为筹集军饷派小股部队进驻钓源,村民们殊死抵抗,太平军在震怒之下派大军破村,昔日繁华的“小南京”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此后又历经土地革命时期的红白割据、“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现存的钓源村落规模是原来面积的1/4,即便如此现在的钓源古村仍拥有明、清古建筑150余幢,其中祠堂5座、庙宇1间、石桥2座、书院3座、别墅式住宅1栋、其他民居120余座。这些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古村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受着洗礼,目睹着钓源的兴衰与发展。
二、钓源古村的形制美学特征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苏东坡描绘的正是中国古代村落的优美图画。为营造理想的人居空间,传统的村落规划充分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因此,村落布局一般都是选择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的地带进行规划与营造。
(一)“天人合一”的布局之美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历来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为多数建筑巨匠所守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把自然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建筑营造方面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水土质量等因素,正所谓:“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辩方正位。”
钓源村落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美:首先,在建村初期,村落的选址就是按照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方法来规划。地处吉安西部的钓源现有庄山、渭西两个自然村组成,是典型江南丘陵地貌。俯瞰整个村庄,起伏的山冈被植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犹如一个绿色的挂毯。村落两个相连的山冈环抱,向西的庄山自然村南北隆起、中部呈低洼状、东西走向为“带状盆地”的渭西村东西高、中部低,形成自西向南的“坡谷地”。村中有一条东北向西南的溪流,还有一条约3里多长的“S”形长安岭从东向西延展。犹如太极八卦一般,分别将庄山、渭西两个村至于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与“太阴”位。这种布局不但将良好的风水理念植入村落,而且打破了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模式,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其次,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钓源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利于樟树这种大型乔木的生长。进入古村,万樟环绕的植被林之间曲径通幽。一条鹅卵石的驿道缓缓通向山冈,不远处古民居在樟树林中若隐若现,使自然生态与人文空间有效结合,樟树林的作用不仅可以纳凉、“固气”,还避免了寒风、湿气对村庄的侵扰。使村民获得稳定的居住需求。
综上所述,钓源古村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为营造适宜的居外空间,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发挥实处,突出了“形式美”的特征。真所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钓源民居的“雅致美”
除了用“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布局之外,钓源民居也有着它独特的“典雅之美”,指通过几何的形体、隽丽的色彩来营造它本身的艺术雅致。
1.形体几何之美
柏拉图说过“几何是最美的形体”。③在钓源,单栋民居的平面几何形体基本为方形,普遍是“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布局。前厅宽敞,后厅较小,左右房对称,结构紧凑。此外,依据房主的地位、财力、身份的不同,部分民居的布局形式丰富多样,有一进两厢式、两进四厢式、庭院式、边宅式等。一般两进四厢式的民居居多。占地约160平方米,除正厅外,还有两层高的后厅,前、左各有边宅是仆人的住所。财力更雄厚的,其建筑面积能达到500平方米。村中欧阳增祥的老屋占地约800平方米,是村中现存最大的建筑。
钓源民居的立面结构为一层或两层,一层的立面结构规整、布局紧凑、体态轻盈,两层的民居堂皇富丽、气势不凡。通常庄山村居多,这种气势的凸显归功于钓源古村特有的重檐屋面。重檐屋面是在传统“人”字形屋面的檐部下方横向隔断,形成两个层次,从而增加了房屋的高度并取得了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效果。丰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与整体性,并与单体建筑形成鳞次栉比的空间氛围。
2.色彩素雅之美
色彩作为最为直接、强烈的艺术语言使事物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在建筑中色彩的应用也表现了其艺术特色和地域特征。钓源的民居主色调是青灰色。由于钓源附近的山岗地区制砖土壤含铁较多,经烧制的砖头呈青灰色,坚固耐用。因此墙体的砌筑都是清水的灰色墙面。屋面的黛青色盖瓦沉稳、生动,与墙面的颜色形成强烈的明暗关系对比,使建筑素雅、厚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钓源墙体的加工上采用“蓝灰勾缝”的工艺,即用木炭灰和石灰与细砂相伴沿砖缝勾了直线,颜色比青砖深,增加了墙面美观。使建筑形成线的运动,自由而有节制、活泼而不轻佻,律动感十足。
三、钓源民居的建筑构造美学特征
宋代的《营造法式》将大木作的结构形式分为殿堂结构、厅堂结构和簇角梁结构三种形式。殿堂结构广泛应用于大型宫殿、庙宇建筑。厅堂结构则应用于民居、店铺;簇角结构呈多边形,结构被规制在亭榭楼阁中。
钓源古村的民居建筑主要属于厅堂结构,即小式梁架结构,但村中的个别祠堂是穿斗与抬梁混合使用,气势恢宏,体量巨大。这些建筑都已超出小式建筑的“规制”,成为古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砖木混合结构是钓源民居主要的结构体系,称为“排山房”,这种结构既区别于北方的抬梁式结构,也与南方穿斗式的构架有着明显的差异。承重构件不完全依赖于构架,山墙多为承重的一个部分来承载屋顶的檩条,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构造方式。内部空间的艺术处理主要是沿着中轴对木构架和两厢间壁进行装饰,多进民居的序列也决定着装修繁简。比例工整,富有美感。除此以外民居的墙体、天井、柱础也彰显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风火马头墙
钓源民居的主要外形特征之一除了上文提及的重檐屋面外,还有两边翘首的风火马头墙,即房屋的外墙高于房梁与屋顶,再砌筑成马头形状。具有防火防风的功能。钓源的阶梯式马头墙与其他地方的马头墙有着不一样的形式,两边墙体各分高低三个层次,前后各三垛马头墙,一边六垛,两边共十二垛,墙头翘起,整个墙体造型简洁、美观、韵律十足。在叠落比例上钓源马头墙的叠落比例为1:1,这与民居的“四分半水”有关,使整个房屋协调并将防火功能与审美效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除了三垛马头墙外还有单垛和双垛的,但是相比三垛的马头墙数量较少,原因在于前后三垛的马头墙比两垛的更优雅,比四五垛的更为简洁,更具美感。在钓源不是每家每户都是用马头墙,因为建造马头墙不仅要增加材料,还要加大难度,拥有“十二个垛子”是身份与实力的表現。
(二)元宝形天井
我们都知道南方以“天井式”民居为主,北方以“合院式”民居为主。这种建筑布局是人们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由于南方纬度较低,年降水量丰润,气候潮湿闷热。因此民居的建造就必须装置天井,天井的功能主要满足建筑内部的通风、采光与排水。在江西天井被称之为“明堂”,《理气图说》有明确表述:“天井为屋内之明堂,主于消纳。”将天井的功能与名称表达得非常清楚。按照形制分类江西民居把天井分为土形天井、水形天井与坑池天井。除了基本的物理功能外,天井的比例与尺度还取决于建筑的规模与形制。以天井为中心的一“进”单元平面为建筑发展多“进”提供了可能。良好三维空间比例的天井可以形成稳定的负气压,成为宜居、宜人空间内部环境的必要前提。
天井型民居作为南方主流的类型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但到晚清之后,明显走向退化直到消亡。追溯其原因有三:
1.天井的改良
天井作为南方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但在历史的演变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制约着天井的发展,如屋内飘雨、炫光等问题。
2.天井的变异
中小型建筑的出现使传统的天井不能植入于新型建筑中,为解决通风与采光等问题就必须探索新的构造模式。
3.玻璃的出现解决了室内空间潮湿、通风、采光的问题
钓源民居为解决通风、采光与排水问题就在大门入口上方的屋面直接敞开一个豁口(称为天眼),利用高位的豁口解决通风与采光问题,并在地面四周挖置内水沟,使雨水从水沟通向两边的水槽。一旦汇水的沟槽超出内墙,人们就将豁口改制成梯形,由于形似“元宝”,故称为“元宝形”天井。“元宝形”的天井的设计不仅继承了江西民居“四水归堂”的理念,还打破了传统屋面的单调感,丰富了民居的装饰意味,并在灵巧的变化中蕴含“财气”的美好意义,成为庐陵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符号。
(三)柱础
在江西柱础又称“磉礅”或“鼓蹬”,是民居中保护柱身和防潮的功能构件,又是重要的装饰构件。早期江西的明宅中有不少的柱础是木制的,也有石制的。这些木础木纹平整、造型简陋,没有细致的艺术加工,显得朴实无华。随着柱础逐渐变为装饰构件时,柱础的变化也是层出不穷的。为了使柱础与地袱有一个协调的合口平面,柱础多为八角形式。石础一般分出两段或三段处理,似仍保留櫍的形制。上段多做石鼓形,下方为抹角方基,或者雕成鼓架、勾栏等样式。
钓源古村的柱础均为八角石础,础身有的两段处理,有的三段处理。并在柱础上雕刻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性有关,有对情感宣泄的,有对未来憧憬的,所贯穿的主题是对吉祥平安的祈盼。多以莲花、如意等纹样所呈现,其雕琢工艺精湛绝伦、栩栩如生。
一般认为美直接起源于功能之中,这个古老的命题已经过哲学家无数次的论证。在钓源,民居的建筑构造处处体现着功能与审美的结合,不管是风姿绰约的马头墙,还是造型别致的元宝形天井,或者是工艺精湛的柱础都凝聚着当地人的智慧与诉求,彰显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钓源民居建筑空间的幽静美
(一)空间的幽明美
路易斯·康说过“建筑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勒·柯布西耶也将建筑称为“光的赋形者”。这一点在钓源古村的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精致典雅的钓源民居四周由骑瓦墙、马头墙围起,厅堂前外墙上方的屋面开设“元宝形”天门,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效果,既保证了户主的私密性,也是与外界接触的第一媒介,因此给人一种幽明的感觉。此外,重檐的屋面是由屋面的檩条横向搭接围合的空间,由于空间紧凑,当外界的光线射入房内,透过光影折射在墙壁所形成的微空间,使光影与整个封闭空间共同产生幽静而又明亮的审美趣味。
(二)空间的寂静美
钓源古村的街道宽度仅达到建筑的1/5左右,根据当地的风场气流变化,钓源人巧妙地应用堪舆理论,大量使用夹角,形成了墙折、路弯、巷曲等空间形态特点,所谓“曲巷深弄”。高耸的马头墙与骑瓦风火墙此起彼伏、相互交错,形成了极富韵律的天际线。山墙中间呈现“一线天”。穿过饰有精美门罩的正门,进入室内,明亮的光线穿过幽暗的房屋似乎与外界隔断联系,民居中的天眼悬于半空之中,伫于厅堂之上,植于屋宇之外给人一种静谧、祥和、宁静的感觉,透过沿口听犬吠蝉鸣让人感觉到优雅与静谧。
(三)空间的虚实美
首先,钓源民居的中小型民居户型主要是由门、天眼、厅堂三部分组成,虽然在构造上摒弃了传统的天井,但天眼的开设同样解决房屋通风、防潮、采光与排水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天眼是天井的变异。从门(半开半封闭式)到天眼(露天开敞)再到厅堂(开敞式)至两旁的厢房(封闭式)形成了内空间与外空间、明与暗、开放与封闭的交替变换,成为建筑中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
其次,别墅式住宅的民居将院落与建筑有序划分,院中的甬道直通建筑的门廊,由近到远拉开了虚实的空间关系,透过围墙的大门可以看到前院中种植的树木,花草与建筑相互渗透,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使庭院精致多变、尺度宜人。
再次,“四水归堂”的理念也是钓源民居虚实關系的重要形式,受“四水归堂”的理念钓源民居呈内向型,相邻的建筑用风火墙阻隔,封闭了建筑的整体外观是“实”的一面,但建筑的内部则是用天井、天眼来与外界交流形成了“虚实共生”美学特色。
最后,“祠宅合一”的建筑形式也包含空间的虚实关系,钓源民居的居住模式基本是以围祠而居,祠堂作为围绕中心最为醒目的建筑展现了“实”的一面,而诸多的建筑群围绕祠堂鳞次栉比的排列拉开了空间的层次关系。反之,家祠中住宅与祠堂有序的排列,可以看做一个有机的建筑群整体,并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入,构置了虚实相生的美学特点,充分达到了艺术与生活完美的统一境界。
五、钓源古村对现代建筑的思考——“返回源泉再出发”
建筑作为一个时期历史的社会文明缩影,承载当时的人居文化与社会形态。钓源古村人们在岁月的洗礼中,面对动荡不安的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烽火硝烟,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留下了民居的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和谐美的启示
此处“和谐美”是指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之美,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协调之美。使建筑与环境的有机整体相互和谐。这一点也正是由于钓源古村的布局理念、规划方法给予我们的启示。
面对“全球化”的大气候,为避免“趋同化”现象的蔓延,现代住宅的规划思路与设计方法就必须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或地形人工造景。在建造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居住者在居住环境中充分与自然融入。
(二)雅致美的启示
钓源民居无论在平面、立面的空间中都充分展现了灵活的几何形体与素雅的色彩效果,值得现代建筑借鉴。在建筑设计中,形体美的几何应用将空间形成了曲与直、方与圆、虚与实的层次关系。给人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效果。另外,色彩作为建筑中最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与形体一道成为传达建筑空间与环境的信息语言。钓源古村的色彩应用正是基于建筑材料本身的特质,再通过艺术的加工形成了黑白灰均匀的层次变化,使其厚重朴实、隽丽素雅。
(三)构造美的启示
现代建筑的刻板、单调、垄断给城市带来了空前的冷峻,形成了乏味、呆板的面貌。装饰良好的建筑又是以丧失功能为代价,使功能与形式不能良好的协调与统一。适当运用传统的艺术构造并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让建筑富有活力,使建筑经得起玩味,从而丰富城市面貌的多元化,打破了人居环境刻板的僵局。
(四)幽静美的启示
钓源古村的幽静美有着良好的空间秩序与虚实关系,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宁静,缓解人们的压抑感觉,保证了良好的私密性与通透性,从而在居住体验上获得真正的放松。因此,营造良好的空间秩序是现代建筑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应当把空间秩序与场所精神紧密结合,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以各种年龄、职业及心理状况、健康指数为目标,创造出不同的、私密的、共享的空间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感。在建筑周边融入虚实、对比的手法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的共荣。
基于对现代建筑的思考,上述四点是在未来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钓源古村的美学特征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使得在以后的研究中“返回源泉再出发”。此处“源”与“泉”的概念如下:所谓“源”即源头,是指传统建筑的精髓,传承至今不能随意丢弃,这是作为一个设计者应有的准则;“泉”即设计的灵魂,指不断创新。在现代建筑中历史是需要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要固本恪守,将设计圈入传统的“牢笼”,束缚住我们创新的手脚。而是要合理的借鉴,传承并发扬;同样也不能盲目地粉饰传统,将不属于地域的设计元素植入空间,形成风马牛不相及的设计“病态体”。因此,“源”与“泉”的适度把握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不二法门。
结语
如今,美学已不再是单纯的外观问题,而是精神问题与哲学问题。建筑也是一种美学,也需要不断创新,但现代的建筑还停留在趋于外形、吸引消费者的视觉层面上,缺乏灵魂之美、细部之美、功能之美。新型的思潮与传统的审美应兼收并蓄,现代建筑要想同时拥有灵魂与血肉,就必须遵从自然法则,注重城市的机理与建筑的文脉,做到“返回源泉再出发。”
地域文化对人心理和精神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其也在全球化的对抗、吸收、并蓄中不断适应与变化。钓源民居的美学特征作为地域文化中的一个因子将帮助当代人唤起记忆,引导经典、清新的审美感受,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未来的明灯。
注释: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lzujbky- 2016- k06)。
①李梦星.钓源村:中国最美古村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②邓洪武,邓裴,雷平.钓源古村“风水玄机”中的生态环境理念——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四[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③杨勤芳.徽州传统建筑美学特征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罗仙佳.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李烨,周世玉,邹晓明.欧阳修后裔聚居地——钓源寻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4]黄浩,邵永杰,李延荣.浓妆淡抹总相宜——江西天井民居建筑艺术的初探[J].建筑学报,1993(4).
[5]黄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8.
[6]彭建波.江西传统民居天井的环境营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7]卢世主.传统村落历史环境保护设计——以江西吉安钓源古村为例[J].民族艺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