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雪国》里的“物哀”
2017-06-22李润洁
李润洁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真实”,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衍生出物哀,幽玄和风雅的精神。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化里的“物哀”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洞察自然界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他对“物哀”的理解构成了唯美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川端的小说里不乏关于“死亡”的描写,在他看来,死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是美的体现。本文试图通过《雪国》来探寻川端文学里的“物哀”的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物哀;死亡
川端在日本传统美的影响下,将《源氏物语》中流露出来的“物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对“物哀”的理解同时也成为了他的美的意识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雪国》来探寻川端文学里的“物哀”美。
一、自然描写中流露出来的“传统美”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友。他们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并从中创造出文学的美。川端也不例外。他极力追求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雪国在夜空下白茫茫的一片,山上映出白花和杉树。在雪国,月色也凸显的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 i在对自然的描写中,浸透着的是岛村的主观情绪,从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便是与物哀的相通之处,物哀不是我们通过直观能够感受的到的,它需要靠情緒、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雪国给人的感觉总有一种寂静清冷,无论是地上的皑皑白雪还是山上的层峦叠嶂,在川端的笔下都流露出静谧,悠远的氛围。整部作品充溢着唯美的阴凉感。作者用大篇幅来描绘冬景。雪国,顾名思义,是一个以雪著称的地方,而偏偏在这皑皑白雪之中,却又萦绕着一丝春天的气息,这或许是读者对岛村与驹子共度的短暂春日印象深刻的缘故吧。文中是这样描写初见驹子的时候,岛村所看到的景象的:
“杉树亭亭如盖,不把双手撑着背后的岩石,向后仰着身子,是望不见树梢的。而且树干挺拔,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ii在寒冬里,总是能透露出一丝的生机。文中还这样写道:“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那好似冰裂的声响与那似乎渐渐坠落的星辰都呈现出一种春的气息。”iii
雪国中的意象描写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就连那洁白的雪,都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空灵。而作者笔下的这种唯美意象又是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作品开头描写岛村在列车上初见叶子时:“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iv在这唯美的雪夜里,岛村看着这位女子,近乎脱俗,连自己也好似陷进了虚幻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川端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二、感情纠葛中流露出来的物哀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有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对男女恋情的物哀。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川端康成曾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从男女间的恋情出发来表现悲哀思想,这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大传统。
《雪国》中驹子对岛村痴心一片,达到了不能自持的地步。而岛村虽然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是徒劳的,都是毫无意义的。驹子努力学习是毫无意义的;给将要去世的行男治病是毫无意义的。驹子所做的一切,对于她自身来说,只是想拥有尊严的活下去。她坚持不懈的与周遭环境进行抗争,可最终结果确是虚无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驹子的人生只是一种徒劳的悲哀。甚至对于她自身存在而言,岛村都觉得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了生存而生存,为了爱情而追求爱情这一女性现状的苦海中漂荡着,对于他来说,内心是饱含苦涩的。川端在这部作品中对驹子充满了同情之情。在他的笔下,驹子虽然是妖艳、放荡的,但从内心流露出无限的纯真与哀愁。岛村倾心于叶子,而叶子对于他来说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虚无感与物哀本身是相通的。川端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重视人物心理刻画的传统,在细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也体现出了他的独到之处。
三、结论
回顾世界文坛史,自杀的作家,艺术家不在少数。川端也是其中之一。在川端的作品中,大约三分之一都与“死”相关。“死”在川端的小说中如同“灵魂”一般的存在。川端崇尚的是佛教里的世界观,讲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雪国》里,行男死了,师匠死了,叶子在失去行男后在火灾中负伤。川端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在作品中流露出“荒凉”之感。就在1972年,川端自杀,没有遗嘱,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迷。川端康成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物哀的美,实现了对“死”的憧憬与回归。时至今日,物哀已经浸透在了日本人的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注释:
i 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105页
ii 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67页
iii 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16页
iv 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3页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第 25页
[2] 何乃英. 川端康成和《雪国》[M].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28页
[3] 尹宁宁. 《雪国》研究在中国[J].南京: 明日风尚, 2017年第7期: 第267页
[4] 范喜春.从日本文化视角看《雪国》[J]. 北京: 语文建设, 2017年第3期: 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