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复兴,路在何方?

2017-06-22任秋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下沙节气季节

任秋祯

【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上海南汇有个叫下沙的小镇,会做一种传承已久的点心“下沙烧卖”:以当季新鲜的春笋、鲜肉和秘制的猪皮冻为馅料,包在手工擀就的薄皮里面,吹弹欲破,一咬就是满口鲜香。那时候,谁也不知道每年早春二月的哪一天晨光里,下沙老街上会飘起第一笼烧卖的香气——即便是下沙烧卖的传承人,也说不上明年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因为这一切都取决于春天,什么时候带着春笋来到人间。

如今为了满足更多吃货们的需要,用冬笋替代春笋,下沙烧卖能提早两个多月上市,即使在腊月里也能吃上热气腾腾的烧卖。但有些老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约春笋略胜冬笋的,不止是鲜美的鲜,更是新鲜的鲜,说白了也就是所谓春天到来的仪式感。

2.在这个时间仿佛越来越易逝,季节却越来越模糊的年代,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让节气的话题重新火了一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似乎它从来没有远离过,只是沉睡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唤醒它。

【立意亮点】此题创设了一个“季节模糊,节气申遗”的情境,两个叙述主体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对立性非常明显。创新立意,没有单一的从一个叙述角度切入,而是通过挖掘“季节模糊”和“节气申遗”两种人们的矛盾态度将二者联系起来,能够用全面的眼光看材料,体现了很好的辩证思维。

【结构亮点】升级结构与常规结构相比,对材料的分析论述更细致,更有利于论点的明确阐释,能够通过辩证思考建立明确的思维链条。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提出论点、分析论点的同时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不是笼统的口号式建议,措施具体且操作性强,这便能体现作者的思维深度,为文章增色不少。

【推荐素材】

素材一:科技与传统的融合——飞龙醒狮

央视元旦晚会《飞龙醒狮耀中华》将中国传统文化舞狮与古典文化绘画、书法等相结合,再加上大胆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创新融合传统静态艺术门类,并配以流光溢彩的舞美及配乐,淋漓尽致地彰显出中华情怀和民族自信。

素材二: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既有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有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让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

素材三: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如此说

“如果因为无用,就把这些连续性剪断,那么人类将变成多么无趣的生物:感受不到春夏秋冬,每天吃着一样的按照营养需求配置的食物。传统习俗的存续,对于人作为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种意义非常深远。”

【素材演练】

传统文化复兴,路在何方?

一考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初冬,中国人熟悉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彰显了世界对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认同。

作为中国人,这个消息的确令我们高兴,但科技发展导致的季节模糊又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担忧:科技现代化似乎就是一个取消时间和空间的进程——空调窃取了人们对四季切身的体验,我们在寒冬腊月里躲进温室,在烈日炎炎中吹着冷气;冰箱打破了食物的地域限制,我们可以在冬天的北方大地上吃到反季节的热带水果。传统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节气与饮食”的文化传统,在今天高速城市化的中国似乎早已失去了其功能性,仅仅沦为了中产阶级的生活美学或公历日期上的附注。

我们不得不正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化不应该是静止的,面对科技发展的碰撞,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正如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迹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发展的能力。其实传统和时代根本不相违背,每个时代都有传统,而当下的传统危机,也许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传统背后的真义,只有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勇敢的将人心带入历史,才能引发共鸣,才能制造更多的“文化相遇”。

这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无疑会让我们唤起许多已经日渐失去的传统。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漫漫长路,唯有從现代精神中激活情感,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从科学技术手段中丰富形式,文化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素材运用简评】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题目大气,直指写作中心,让读者从题目中就能一窥其内容。开篇联系材料,提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国人的积极意义,接着作者没有一味的把笔端停留在抒写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上面,而是富有前瞻性,从科技现代化趋势中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

都说科技改变世界,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大,人类的这种改变恰恰是传统文化寻求发展的最大阻碍。面对科技,小作者告诉我们需要反思文化本身,在守护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文章中引用了习总书记对于文化复兴的话,论证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论说更能深入人心。

编辑/关晓星

对于季节的模糊和节气的申遗,你有什么感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向大自然不断努力学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当今社会,虽然季节的概念对我们来说越来越模糊,但节气这一话题突然受到欢迎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中意识到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意识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季节模糊”和“节气申遗”,人们的这两种矛盾态度,其实就是科技发展和传统文化复兴的冲突。

猜你喜欢

下沙节气季节
杭州下沙
不一样的父亲节
玻璃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季节的变换
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