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缘经济学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2017-06-22高艳辉
高艳辉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81)
【摘 要】基于地缘经济学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有利于我国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克服当前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约束,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地缘经济学;国际分工
一、引言
(一)以国际分工为背景
目前,国际分工是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为对象,将生产、销售、研发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配置于世界各地,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分工形式。这种现象就造成了一个国家的优势很少体现在某个特定的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在这种分工体系下,一方面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进入高级产业内分工的机会;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区段的生产。所以到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垂直分工的格局,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例如,我国企业组装苹果手机所获利润仅占整机利润的1.8%,ipad更低至1.6%,绝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向居价值链上游的美国苹果公司。
(二)产业结构影响国际贸易
产业结构的差异,不管是阶段性差异还是部门结构差异,都会体现为边际转换率的不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国家,由于其技术层次较低,那么为了换取它所需要的工业品,就不得不动用更多的资源,所丧失的机会成本就会很大。对于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国家,由于技术层次高,转换率高,因而用较少的资源生产工业品就能换取较多资源生产的初级产品,这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一种变相掠夺,即使贸易条件均衡的情况下,这种掠夺也是存在的。产业结构较完全的国家,其适应经济波动的能力强于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并且可以通过向它国输出这种波动来稳定自己的经济。而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由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使它在适应经济波动上显得极其脆弱。
二、地缘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链底端的世界加工厂
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然而,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活劳动成本,虽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为争取订单,常常被压低价格。而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所投入的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知识密集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研发和流通环节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按照合同完成订单生产即可分享利润的制造加工环节并不负责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极低。
(二)地缘经济结构中产业链的恶性循环
中国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进行生产组装。尽管中国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产量相当大,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却并不高,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用“丰收的贫困”来描述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这种地位,又有舆论将中国企业比作“国际民工”。
目前,全球出口增值的近一半来自服务部门,全球直接投资总存量的60%以上都流向了服务业。这说明,服务要素已成为决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关键要素,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条应该在服务业方面多花些气力。
陈旧的体制对产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也限制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广度和深度。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配套体制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对农村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农垦体制等进行改革,完善土地、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等。为了能够盘活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对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所有制形式进行转变,激发企业活力,对一些企业实行兼并重组。随着近些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注意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产业转移动态演化
产业转移是企业与转入区和转出区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也是各地政府之间的环境竞争过程。所谓产业转移,就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其涉及地域范围不同: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城乡产业转移;按转入区与转出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水平转移、垂直转移;按产业转移的方向不同:梯度转移、反梯度转移;按其投资性质:存量转移、增量转移。根据我国产业转移的类型的分布,我们主要按第一种分类进行讲述——按其涉及地域范围不同,主要讲述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产业发展在面对国际、国内两种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策略。因而目前中国国内产业分布情况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需要进行产业的转移与调整来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改变国内贫富的地区性差异。
四、民族地区地缘经济结构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民族地区的区位具有双重性特点,从国内看相对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对产业发展还有一定限制;但另一方面对外靠近边界,有发展边贸的条件。从市场上说,本地市场相对较小,但外部市场却比较广阔,因此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努力拓展市场。民族地区可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跨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外向型产业,如与境外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合作;利用口岸建設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国际性的物流业,建立采购、运输、仓储服务体系,完善大宗商品配送体系。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
民族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拥有丰富生物资源,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离不开农业的转型升级,其中提高资源利用率是重要方面,方式之一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进行科学管理,发展生态农业,培育一批品种优良的农产品,如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打造无公害农业产品,进行集约经营等。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式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如竹子、核桃、畜禽产品、茶叶、橡胶、木材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建设加工生产基地。
(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民族地区工业转型升级
民族地区工业整体实力较弱,加上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企业停产;由于市场疲软出现产能过剩;建立在原有丰富矿产资源之上的企业,由于资源枯竭等原因无法继续进行需要转产,或因工艺水平不高,难以对贫矿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可见,民族地区的工业存在一定落后产能。民族地区即便通过大量勘查找到新的富集资源,开发中仍要采取科学态度,如工矿企业可以考虑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达到“一矿一企”。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企业活力,通过技术改造,改变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等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资源整合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都是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基础,但由于民族地区面积较广,而这些资源分布又相对分散,故此旅游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就要从资源整合入手考虑问题。从资源整合方式看,一是进行资源集成,即根据景点分布和交通条件形成若干旅游区域和重点景区;二是用文化来贯穿统领各种资源,使原来单一的旅游业逐渐发展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互动融合,如以民族文化为重点,培育民族节庆、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品、特色饮食等品牌,围绕外来游客群体的文化消费构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礼卿.从结构性的视角考察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金融,2007,(12).
[2]刘志明.全球经济失衡原因析论——西方若干观点透视[J].开放导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