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烂片”,为啥骂国产那么狠
2017-06-22刘仰
刘仰
好莱坞大片《神奇女侠》和《新木乃伊》正在国内院线上映,同《神奇女侠》较为分裂的口碑相比,《新木乃伊》则基本可以说是恶评如潮。虽然电影在经济发展的意义上是个大产业,但普通观众图的主要还是看完电影后的心情,如果觉得不好,往往找点词汇表达一下不满,比如“烂片”等,这很正常。
进口的、国产的电影都在档期里轮番吆喝,烂片的概率其实都不算低。只是在我们国内的观众甚至影评人中,存在一种很奇怪的“差别化对待”。面对国产烂片,不屑的嘲讽声浪在地铁的嘈杂中都能听见,往往还带着料事如神的得意,仿佛去看一部烂片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事先判断;如果是一部进口烂片,有些人会主动找理由为其开脱,比如说烂片总是难免,哪能每部都精彩。对于国产烂片,一些人会挖掘记忆深处的丰富档案,如数家珍地清算相关影视界人员的糟糕记录;而对于进口烂片则会怀念相关演员、导演甚至影业公司曾经的美好,抱以宽容和原谅态度。
对于国产、进口烂片的双重标准,根子上讲,还是中国社会潜意识里自觉赞美“洋货”的习惯造成的,说白了也就是源自文化上长期的自我贬低。当我们在讨论观众或影评人对国产和进口大片的差别化对待时,首先需要承认,很多国产电影水平的确堪忧。究其原因,大体上是模仿外国大片的结果。师傅和徒弟放在一起比较,师傅即便挺烂,但毕竟跟徒弟比起来还是要顺眼些。
要想消弭社会对于国产和进口大片的双重标准,需要观众和国内电影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果国产电影继续跟在外国大片后面亦步亦趋,总想照着某个外国奖项的标准或者别人的票房奇迹“依葫芦画瓢”,而不在作为本国电影“主心骨”的价值观上下功夫,不能体现出创造性,那么要想获得尊重确实有点难,也就难怪观众“恨铁不成钢”了。
文化自信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一个话题,照猫画虎显然不是自信。“中国制造”一般是指工业产品,用它作类比,如今的国产电影很多仍未摆脱“山寨货”的境地。“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在各方面提升明显,国人现在购买“国货”时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了,有时甚至还颇感自豪。那么,国产电影何时也能让国人像面对新“国货”、高铁和大飞机等那样充满自信和自豪呢?
技术、技巧学起来相对容易,而电影产品精神创造方面的进步会滞后一些,这一点我们能理解。只是希望这个滞后不要太久。换个角度来看,现在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相对“苛刻”,其实是希望它尽快改变面貌,即便短时间内还难以轰轰烈烈,至少也能像一些伊朗电影那样,将口碑从小到大一点点做起来。什么时候国人能像选择国产手机那样自豪的选择国产电影,想寻个国产烂片开骂一番的机会都不多了,那将是令人欣慰的情景。更进一步,如果中国电影哪天能在外国人那里广为流行,那个时候中国观众甚至整个社会潜在的文化自我贬低症状,就真能治好了。▲
(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