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
2017-06-22◎杜江
◎杜 江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
◎杜 江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以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形象,激动人心的乐曲,图像和声音等信息资源不断充实课堂,拓宽了教学内容,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课堂变静为动。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直观效果。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者便捷,学者顿悟。
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再次,利用专业的录播教室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智能化录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加快了课堂节奏,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方便教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抽象或陌生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课前,家长和学生可登录“优教通”平台进行预习。课上,学生可通过vcom智慧互动学习终端参与答题、质疑。课后,家长和学生可登录“优教通”平台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在线答疑、解难。 (见图1)
图1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后,信息源发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学习上,不再以“绝对权威”自居,逐步实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完成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塑造。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必须先会用会操作,这是授课的前提。这无疑让更多的教师去钻研计算机技术,提高应用水平,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迅猛发展,广大教师已纷纷提高了认识,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基本功,使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
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使教师、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促进了教师在教学观念、手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面向数字时代,我们要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就必须具备创新理念与思路,找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点。学校要提供并不断完善的教学环境,提供持续的教学资源服务,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培训服务,倡导建立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组织体制与政策,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
(作者单位:盘锦市大洼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