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6年度网络热词传播特征分析*
2017-06-22
胡远珍 尹 佳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2014-2016年度网络热词传播特征分析*
胡远珍 尹 佳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网络热词作为网络时代社会表意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网络热词不仅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化的表征性,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章以政治传播学者拉斯韦尔5W理论为分析的基本框架,对2014-2016年互动百科十大网络热词分年度进行归类,并结合百度指数对热词热度具体分析,探讨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的传播特征,及反映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文化动向、网民诉求与参与意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网络热词;传播特征;网络文化;注意力资源
词语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社会情态的反映,承担着记录、保存、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责任。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热词作为词语的一种新形态,成为了我们洞察时代风云变化最重要的意指性符号。本文试图从网络新媒体变化发展的新语境出发,对2014-2016年度网络热词进行分析,探寻网络热词传播的特征,挖掘网络热词作为符号的象征性意义。
一、网络热词的含义及特征
(一) 网络热词的含义
百度百科对热词定义是指新流行的词汇中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较广、人们普遍接受的词汇,它反映着一定时间、空间内社会大众的声音、社会发展的情态、社会文化的走向。网络热词是依托网络这一平台而产生、发展、传播起来的热词。目前,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分为专门论著、研究论文和专门词典三类,对网络语言含义的描述也较为丰富。如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提到,“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和在互联网上流通的语言[1]”;吕明臣等人所著的《网络语言研究》认为,“网络语言不是媒体专业工作者创造和使用的表现方式,而是由使用网络进行交际的所有人(习称“网民”)约定的语言习惯[2]”。网络热词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内容,一是在网络上流行;二是与网民的主体性相关度高。关于网络热词的具体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具有共识性的定义。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网络热词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解读:其一,由网民或网络媒体直接创造的并在线上线下取得高度关注的词语。如2016年的热词“友谊的小船”,出自漫画作家喃东尼创作的条形漫画:两只企鹅共同坐在一条小船上,但“话不投机”最终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一热词引发了网民们的情感共鸣,受到了网民们的热捧。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如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弹幕、微信朋友圈、微博热搜等都成为了孕育网络热词的沃土。其二,并非出自网络,但发酵于网络,在线上线下得到高度关注的词语。这类词语的来源有:(1)由其他语言中挪用或转化而来,如从日语“御宅族”(おたく)演化而来的“宅”;(2)出自大政方针、反映时代变革的词语,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的“工匠精神”;(3)出自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如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谈及的“洪荒之力”;(4)重大媒介事件中的“关键词”,如2016年的杭州“G20”。
(二) 网络热词的基本特征
网络热词最初是指由网络流行语发展而来的词语,具有显著的娱乐性、通俗性、平民化等特征。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大众文化趣味的变化,作为网络文化最具有表征性的网络热词也脱离了其初始形态,呈现出不同特征。
1.内容上反映社会情态及主流价值观
随着网络文化日趋成熟,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地与新闻事件、社会现实相联系。如仅2011年,在互动百科年度十大热词中,植根于网民娱乐细胞的热词就有2个(“Hold住”“伤不起”);2014-2016年三年累计30个网络热词中,这类词语只有1个(“蓝瘦香菇”)。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网络热词,如“依法治国”“抗战胜利70周年”等,则成为了十大网络热词的主力军。
2.形式上简洁精炼,概括性强
网络热词发展到今天,呈现出高度凝练性、概括性的特征。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网络文化的碎片化、移动客户端的发展,都更加注重用标签化的形式概括事件核心内容、反映事件本质,以满足移动设备的较小页面、增强用户体验、强化网民注意力的新要求。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相结合的产物”[3]。当下的网络热词,除了有朗朗上口或是独具特色的形式(能指)外,通常还具备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无穷的联想(所指)。以2016年网络热词“互联网+”为例,其表述形式由“互联网”三个汉字及“+”这一数学符号构成,代表的意义是“互联网加各个传统行业”,这一概念由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后经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各类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其内涵十分丰富,引发了全社会不同行业的不同解读。
3.热词的传播热度具有周期性
不同时期网民的关注点不同,网络词语的传播通常具有周期性。此处使用“百度指数”对2014年网络热词“也是醉了”以及2015年网络热词“城会玩”的搜索指数进行可视化处理(见图1、图2)。从图1、图2可以看出,2个热词自诞生于网络均经历了“快速升温——波动持平——缓慢降温”的过程,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图1 2014年“也是醉了”搜索指数可视图
图2 2015年“城会玩”搜索指数可视图
4.网络热词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新媒体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网络热词也呈现出这一特点。网络热词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其来源、形式以及创作主体上。来源上,近年来网络热词已不局限于汉语,它可以由其他语言文化或表意系统演化而来。如来源于日语的“宅”以及“emoji”表情符号的“笑哭”。形式上,网络热词往往会以“戏仿”的形式被多次创作,一个网络热词可能会派生出构词方法相似的多个网络热词,如由“么么哒”派生而来的“萌萌哒”“棒棒哒”等“XX哒”系列网络热词,其内涵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创作主体上,网络热词的创作主体是广大网民。网民本身呈现出多元化、群体性,使得网络热词呈现出开放性、多样化、包容性的特征。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样本依据及研究工具
(一)拉斯韦尔“5W理论”的基本理论内涵
“5W”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文中呈现了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排列[4],即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其实质上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也为对传播过程或结构的研究提供了5个维度——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尽管该理论存在一定缺陷,但作为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模式,5W理论仍对于我们分析诸多传播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对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分析主要运用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语境,对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进行解析。
(二) 研究样本依据说明
网络热词自身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众多媒体及社会机构的关注,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网络热词”相继出现。作为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和“词媒体”概念提出者的互动百科,自2009年起推出了“年度十大热词”评选,以盘点年度热点、反映时代特色、记录社会形态为目标,结合全年网民的关注度、年终投票,最终由专家评议后产生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科学性、权威性。下文关于网络热词的分析将以“互动百科”推出的“年度十大热词”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2014-2016年的十大网络热词(见表1)。
表1 2014-2016年互动百科年度十大网络热词
(三)以百度指数为研究工具
百度作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其庞大的数据库所反映的情况具有一定普适性。因此,百度指数提供的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工具可以应用到对网络热词传播特征的分析中。搜索指数是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媒体指数是以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的新闻中,与关键词相关的,被百度新闻频道收录的数量,采用新闻标题包含关键词的统计标准,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与搜索指数无直接关系。
三、2014-2016年度网络热词传播特征分析
(一) 全网互动传播的传受主体趋于一体化
控制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传者。传者即信息的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传者指借助一定的媒介发布信息的个人或传播组织。受众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受众。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4]。在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中,传者和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传播主体,传受双方的关系也是单向的、线性的,缺乏互动性。但在网络新媒体的语境中,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已被打破,呈现出一体化的传播特征。
其一,网民既是网络热词的生产者、传播者,也是接受者。网民在网络互动传播中,对网络信息已不是简单的被动接收,自主的选择性更强,特别是随着各类社交平台(如贴吧、人人网)及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用户)的普及,网民已由信息接受者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并对信息进行“自我”的各种建构。同时,他们也成为网络热词创作的主力军,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则成为网络热词产生与传播的集散地,如2016年网络热词“蓝瘦香菇”,最初来源于广西一网友在朋友圈里发布的视频,通过广大网民在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大量转载而迅速走红。
其二,职业网络传播者以网络热词获取“注意力资源”。职业网络传播者又称为专门网络传播者,是指那些在网上进行职业性传播活动的人,他们以制作、发布网上信息产品为职业[5]。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催动了这一行业的高歌猛进,由职业网络传播者所创造的新词热词也在网络语言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职业网络传播者通过注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用户等方式进行内容推送,有意识地创造大量热词以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进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几种业已成熟的职业网络传播者作业平台外,2016年,新兴的直播平台也加入其中。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这一年里,网络直播平台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已经超过200家,活跃在这些平台的网络主播数量更是多到无法统计[6]。网络主播为吸引受众,在视频录制的过程中多采用活泼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从中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热词。
由于网民群体的壮大、网民群体内部差异化的愈发凸显以及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等因素,职业网络传播者也会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文化趣味、信息的感知力等,投其所好,进行网络热词的生产和传播。
(二)网络热词折射出多样化的时代发展主题
网络热词发展至今,以搞笑、无厘头等娱乐性为主的倾向已有所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中政治、社会等人文社科类词语占据了很大比重,这直观地反映出网民所关注的重点所在。网络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迅速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为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言论交流平台,形成了观点的交流市场,使得群体意见的表达成为可能[7]。因此,网络热词的诞生可以说是网民关注热点的具象化结果,也折射出多样化的时代发展主题,反映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笔者对2014-2016年度网络十大热词进行了归类分析(见表2),从而对三年来网民关注的重点及其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表2 互动百科2014-2016年度十大热词分类
纵观2014-2016三年评选出的共30个网络热词,数量排名前三的词语类别分别是:教科文卫类(8个)、社会类(7个)、政治类(7个)。
网络热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也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的现实特征。在对上述三年七大类热词归类后可以发现,教科文卫类热词的三年累计总数最多,且每年的数量都居于七大类中的前三,这说明教科文卫事业近些年来与网民们的利益诉求相关度高,成为社会热点。
综合2014-2016年数据,社会类热词与政治类热词的数量在三年总体样本中并列第二,各有7个,占较高比重;二者的总数一致,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网民对这两类信息有着较为均衡的关注度。
社会问题一直是网民参与关注与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改革进入到攻坚期,也引发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并将这些话题在网上共享。如2016年社会类热词“裸条”,自2016年12月“裸条放款”事件曝光以来,这一词条在互联网上的搜索次数迅速飙升,网民通过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对这一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向不法贷款方提出了严正声讨。国家政府对网络平台上的声音也持高度关注,并通过它们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人民更美好的生活保驾护航。
2014-2016年度政治类共7个热词,这反映出国际政治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议题,受到了网民们的普遍关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4年提出了诸多重要治国理念,引起了网民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的热度直观地体现在2014年国内政治类热词的占比上:2014年共3个政治类热词,国内政治类热词占到了三分之二(“依法治国”“监狱风云”);2015年政治类热词虽然只有“抗战胜利70周年”1个,这一词语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向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成为当年度网络热词。
纵观2014-2016年十大热词分类统计表,娱乐类网络热词的数量分别为2个(小苹果、奶茶恋)、0个、1个(蓝瘦香菇)。娱乐性是网络热词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娱乐类热词理应在热词总样本中占有较大比重。而这一数据却指出,在近三年的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中,纵使娱乐类热词也是十大热词的“常客”,但其“温度”并没有想象中之高。
当然,跳出年度十大网络热词的限制,我们会发现每年诞生的娱乐类网络热词并不在少数。仅2016年就诞生了“A4腰”“单方面宣布”“方了”“上交国家”等一系列令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并没有进入年度十大网络热词的行列,一方面意味着网民对这些词关注的程度并未达到极高的“温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相较于娱乐性热词或事件,网民群体对其他类热词及相关事件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受众在面对活跃的娱乐文化时,并没有沉沦其中,而是在适度娱乐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呈现出理性娱乐的良好态势。
2014-2016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中,在体育类热词方面,2015年和2016年各出现1个体育类热词,分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可见,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成为体育类热词的重要来源。
环境类热词方面,2014年的“APEC蓝”与2015年的“雾霾红色预警信号”分别是在环境出现特殊好转和特殊恶化时出现的。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对环境相关问题的重视度也愈发提高。虽然目前环境类热词占十大热词比重较低,但在未来几年,这一比重极有可能小幅上升。
经济类热词方面只出现了1个热词——“G20”,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经济的关注热情已经减退。在中国,经济发展依然是重心,经济类热词数量较少反映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以及人们在面对国内外经济波动时更为冷静的心态。
总体来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心态也会发生变化,这也会体现在每年网络热词的不同变化中。
(三) 全媒体共推热词,形成社会高关注度
“因为互联网络整合,也可以说衔接起了所有的媒介,并通过重新塑造各个媒介在新兴的网络语境下的可能性而再度媒介化了这些媒介[8]”。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上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之媒介自身发展的规律,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网络词语成为热词,必然是多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热词可以发源于网络,也可以来自线下媒体。但无论其发源如何,要想成为热词,单纯靠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媒介是无法使一个词语得到广泛传播的,或是其热度难以持久。以2016年热词“崔顺实门”为例。崔顺实干政事件最早于2016年10月由韩国JTBC电视台曝光,由中国媒体报道后,网民将其与一度流行的网络构词模式“XX门”相结合,创造出“崔顺实门”这一词条。随后,大量传统媒体也采用了这一说法。随着事件的进展,传统媒体的进一步报道,网民又以戏谑的方式将其称为“韩剧更新”“年度大戏”“崔顺实门”的热度进一步上升。同时,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各类媒体多向互动,最终使“崔顺实门”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十大热词。
(四)传播效果与热词自身重要性密切相关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通常借助某一指标或指数来体现,如电视媒体的总收视点(GRP)、收视率(Rating),平面媒体的阅读率(Readership),电台媒体的总收听点(GRP)等。而网络作为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介形式一体化,传播方式与反馈方式多样化的平台,其独特性与复杂性也不言而喻。因此,类似传统媒体到达率的统计在网络平台上是不适用的。笔者认为,网络热词传播的效果主要可以利用知晓度来评估。
网络热词传播的知晓度可以通过将受众对该热词的搜索情况和网络媒体报道中使用频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把握。对于某一热词而言,网民的搜索量可以反映这一热词经传播后所受到的网民群体中的关注度;而网络媒体对这一热词及其相关事件的报道、转发数量则是衡量社会知晓度与社会整体关注度的重要标准。
下面利用“百度指数”为工具,以2016年网络热词“小目标”与当年十大年度热词之一的“G20”作对比,以具体感知不同网络热词传播效果的差异。利用百度指数分别检索“小目标”与“G20”在2016年5月至10月期间的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对比视图见图3、图4。就搜索指数而言,“G20”的搜索指数峰值出现在2016年9月4日,达到549706;而“小目标”的搜索指数峰值出现在2016年8月30日,达到了11060。就媒体指数而言,“G20”的媒体指数峰值出现在2016年9月5日,约为19000;而“小目标”的媒体指数峰值出现在2016年8月30日,约为1500。即使在直观感受上“小目标”一词也有极高的热度,但通过对热度的量化,仍可以明显看出“G20”无论在搜索指数还是媒体指数上都远远高出“小目标”。2016年杭州G20峰会作为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重要会议,各类媒体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我国人民较高的社会参与度与责任感,他们也自发地通过各种途径对G20峰会加以关注讨论,网络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传播过程中多方的合力推动,使“G20”这一词语呈现出极高的知晓度与强大的传播效果,当之无愧地进入了2016年度十大网络热词的行列。
图3 2016年网络热词“小目标”与“G20”的搜索指数
图4 2016年网络热词“小目标”与“G20”的媒体指数
四、网络热词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但在发展中其自身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语言缺乏规范性。网络热词的造词方法多种多样,大量来自于方言、其他语言或是网络特征明显的词语。这些词语一经传播便很容易在网民的语言系统中固化,严重影响网民对标准汉语使用的规范性。
2.娱乐泛化。网络热词的开放性有时会对网络热词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无论词语的原义如何,一旦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就容易被网民篡改原意,赋予娱乐的色彩,失去其原有的严肃性。
3.价值观出现偏差。网络热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由于网民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出现的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其中不乏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或价值观出现偏差。这些方面经过网络的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源上带动建立良好的网络风尚。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精神文明达到了某种程度,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改善网络热词发展局面的根本举措。
2.加强对网络热词创作与传播的积极引导,同时完善相关规定,净化网络环境。目前,网络热词的影响力处于加速扩大的态势,而对网络热词管理的相关规定尚未跟上。具体、明确的规定有利于为网络热词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3.各类网络平台要把控好平台上的信息,对低俗、庸俗和媚俗的信息进行过滤。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热词传播的重要渠道,有责任和义务对自身平台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防止出现价值观偏差的网络热词,推动其朝积极正面趋势发展。
4.在传受者身份趋于一体化的当下,网民在网络热词形成的全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网民要提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甄别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品味,积极投身网络热词的创作与传播中。
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推动语言发展,甚至改变了网民的认知方式;但另一方面,网络热词在传播中所产生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总之,网络热词的良性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对其发展我们应认真面对、合理规范、进行正确引导,让网络热词焕发出无穷的活力与生命力。
[1]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0-11.
[2]吕明臣,李伟大,曹佳,等.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3.
[3]潘存爱.大众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9-51.
[5]宋巍.传播学视野下的词媒体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6]任翔.网红经纪公司CEO:网络主播月薪10万?基本都是假的[EB/OL].(2016-08-01)[2017-03-21]. http://www.cdsb.com/html/2016-08/01/content_570881.htm.
[7]刘志杰.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现象透视[J].新闻世界,2009(6):144-145.
[8](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
2017-04-23
胡远珍(196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理论及实务研究。尹 佳(1997-),女,安徽铜陵人,湖北大学楚才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
10.3969/j.issn.1672-9846.2017.02.011
G206
A
1672-9846(2017)02-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