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里要“住”得下老父母

2017-06-22文丨张绪才

遵义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陋室老父亲空巢

文丨张绪才

心里要“住”得下老父母

文丨张绪才

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很多父母没有或不能和已成家立业的子女“同吃一窝饭,同在一个屋檐下”,享受家庭同堂的幸福快乐,而是 “子女住村(城)头,父母住村(城)尾”的天各一方,使得父母成为“空巢”,不少甚至是“子女住高楼,父母住陋室”。

最典型的莫过于陕西西安81岁的崔师傅。据媒体报道,崔师傅膝下有4个儿子,村子几年前拆迁,四个儿子分别分到4套房子及数十万补偿款。四个儿子共16套房却容不下一个老父亲,不得已,崔师傅便自己掏钱出外租来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民房,暂作栖身之所。这个老父亲心头之悲凉,可想而知。

要说,在我们的文化“词典”里标注出的是“四世同堂”情结的。如今何以呈现出“儿住高楼母在矮屋”情感差异?分开说来可能各有各的原因,而概括言之,只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儿女受委屈,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有意远离子女。这可另当别论。但有的子女嫌老人这、嫌老人那,不愿意让老父母和自己住在一起。一句话,是因只求小家庭生活惬意,心里“住”不下老父母。

天下之爱莫如父母对儿女之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善待父母,这既是人性之光辉,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一辈子含辛茹苦,老了,有的父母不惜拿出养老钱,给儿女提供支持,演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子女,只顾自己好活,不顾父母酸苦,心里“住”不下老父母,甚至嫌弃父母,正如记者所言,这不仅有不孝之耻、失德之嫌,且有悖公序良俗。“同吃一窝饭,同在一个屋檐下”才是正真意义的一家人,也只有“同处一堂”,才更有利于赡养老人,更能使老人乐享天伦,更加体现家风纯正、家庭健康。而且,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法律上,赡养老人是子女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子女与父母“天各一方”,让父母成“空巢”,甚至是“子女住高楼,父母住陋室”,这连“善待”都谈不上,何谈“赡养”?

“百德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都是古训。父母一辈子、一世情把子女养育成人,当养育我们的父母磨成了老人,作为子女理应反哺于老人、让老人颐养天年。而反哺于老人应是“孝在生前,孝在身边”,一定不是“天各一方”模样。而要做到“孝在身边”,首要的是心里要“住”得下父母。只要是心里“住”得下父母,房屋再窄也宽敞,若是心里“住”不下父母,房屋再宽敞也是“狭窄”。

猜你喜欢

陋室老父亲空巢
母 校
老父亲的优势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桂花
方寸天地
向胸无城府的人致敬
陋室有鱼
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