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的创作主题嬗变研究

2017-06-21韩雪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韩雪

【摘 要】至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性有14位,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是这些女作家为大家呈现了独特的作品视角和文学体验。纵观14位女性作家的作品,可以清晰地发现虽同为女性视角创作,但她们的创作主题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时代发展和女性意识的变化,她们作品的主题也经历了发展和演变,本文将对她们的创作主题嬗变做以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女性作家创作理念的发展。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创作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53-02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诺奖作家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不难发现其中女性得主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些女性作家在文学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焕发出独特的女性光彩。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也对她们的生平及创作本身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对女作家整体创作理念发展、嬗变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以诺奖女作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创作主题的嬗变做以纵向的研究。这14位获奖女作家的创作主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对理想主义的认同转向对现实存在的思索

早期的诺贝尔获奖女作家追求优美和谐,弘扬理想主义,赞颂祖国和家乡,因此她们的作品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聚焦的都是生活中美好和谐的方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是塞尔玛·拉格洛夫,她的童年是在书籍和外婆所讲的故事中度过的,她也因此接触了大量的童话和民间传说,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近50的拉格洛夫于1907年完成了其举世闻名的童话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品细致描绘了瑞典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并巧妙地融入了民间传说,既具教育性又具娱乐性。1909年,她的诺贝尔奖获奖评语是“由于她的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心灵的敏感以及优美而平易的风格。”由此可见,拉格洛夫将和谐美好的理想主义作为创作目标。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是拉格齐娅·黛莱达。这位意大利的女作家从小便酷爱文学,很早便走上文学创作之路。黛莱达出生在与世隔绝的撒丁岛,并在这个偏僻的海岛上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因此她的作品以熟悉的小岛乡村为背景,描写了岛上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这个古老闭塞的乡村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她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她的诺贝尔获奖评语是“由于她那为理想所激发的作品,它们明晰而透彻地描绘了故乡的海岛生活,并且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洞察了人类的共同问题。”由此可见,黛莱达作品的主题还是以颂扬理想主义为主,但也开始转向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关注。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是西格里德·温赛特。温赛特的作品虽多聚焦于女性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但她的作品却不乏历史厚重感,她的父亲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因此温赛特受其影响,从小便对历史感兴趣,在她的代表作《劳伦斯之女克丽斯汀》三部曲中,她生动地描绘了中古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品成为描述北欧生活的扛鼎之作。她的诺奖评语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的有力描绘。”因此从三位女作家的获奖理由便可看出,早期的女性作家都追求优美和谐,其作品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理想主义的颂扬是她们重要的创作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坛整体创作理念的演化,之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与早期的理想主义渐行渐远,她们愈发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开始不断思索和质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完全抛弃了早期的理想主义,她在作品中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当代社会女性的真实生活,她们的生活中没有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困惑。门罗笔下的女子在现实的牢笼中苦苦挣扎,她们同时也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而做出种种努力,在门罗的作品中各种理想主义都化作泡影,有的只是对无奈的现实最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面对的外部和内心的困境才是她最关注的主题。而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乌克兰女作家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更是与理想主义无缘,她用访谈的纪实文学方式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和苏联解体等。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童年不像拉格洛夫、黛莱达和温赛特那样,能够平静无忧地度过,她的成长一直被战争所围绕,她的十几位亲人先后在战争中丧生,她是听着战争故事长大的。她在作品中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讴歌灾难或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让参与其中的普通人回忆自身的经历,最真实地记录了战争与灾难的残酷性。纵观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创作主题由对理想主义的颂扬转向对现实存在的思索和批判,作品也愈发写实,这一转向也反映了西方女性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脉络。

二、从对外部世界的聚焦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的改变,文学关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不再以描绘外部世界为焦点,外部世界逐渐淡化成衬托人物内心的背景,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变成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重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的创作与文坛整体创作理念的转变相吻合,从早期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转向对内在精神空间的探求。她们越来越关注人类内心的困境与迷茫,尤其关注女性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下内心的掙扎与对自身身份的思索。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是赛珍珠。赛珍珠出生在美国,但从小便随父母来到了中国并在此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她对两种文化的谙习对她的文学创作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她的作品正是两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她最受欢迎的作品都是以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整体风貌。赛珍珠的获奖评语是“由于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真实、丰富和史诗般的描述。”可见赛珍珠文学创作还是以外部世界为重点,对第三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她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她虽对笔下人物倾注了极大的同情,但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还缺乏深刻的挖掘。加波列拉·米斯特拉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奖的拉丁美洲作家,她早期的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自杀身亡的恋人的怀念,因此作品的基调都是凄凉哀婉的。但到了后期,她的创作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羁绊,开始关注更广阔的人类命运,她的作品表现出博爱和人道主义,展现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她在作品中呼吁大众关注穷苦大众、妇女儿童和受到压迫的人们。因此,她的作品还是以宏观的人类命运为主题,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困境还缺乏关注。另一位于1966年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女得主奈丽·萨克斯与米斯特拉尔采用相似的主题,同样表达了对于人类悲剧命运的关注,她的诗作展现了犹太民族流亡的悲剧性命运以及他们所受到的迫害,杀戮、逃亡与死亡是她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从这三位获奖的女作家我们可以看出,她们表现出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她们关照的还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对精神世界的聚焦还不是她们作品的重点。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虽同样以种族主义为题材,但描写的重点已从普遍的种族命运转向个体的内心体验,着重表现了物质社会中人类内心的迷茫与无助,以及他们精神上的磨难与挣扎。莫里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黑人饱受偏见与歧视的悲惨生活,她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困境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莫里森在人物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之间游走,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更是将一个个孤立的、面对精神困境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她的作品中外部客观存在的重要性已完全被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困境所取代,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是她作品最重要的主题。由此可见,获奖的女作家们越来越关注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

三、从女性意识淡漠到女性意识的深化拓展

早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不太注重女性的诉求,没有进行深度的女性书写,拉格洛夫的作品中女性主义甚至还没有萌芽,她的故事充满天真童趣,女性的遭遇和生存困境在她的作品中丝毫得不到体现。然而,从温赛特开始,女性作家对自我身份开始了有意识的探寻。温赛特的作品多以妇女地位的探讨为主题,并对两性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但她的女性意识还有局限性,她对自由恋爱和妇女解放颇有微词。但在莫里森的作品中,女性主义已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深化,莫里森在作品中刻画了许多重要的女性形象,描述了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受压迫和摧残,将她们的生存体验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莫里森所创作的女性人物中,我们能看到她自身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迷失阶段,她对女性的自我身份感到迷茫,这一阶段她作品中的女性丧失了主体意识,在社会、家庭和文化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第二阶段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面对来自各方的压迫,开始奋起反抗,她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追求,试图确立自身的女性身份;第三阶段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自我实现阶段,这一阶段作品中的女性变得自信、独立,实现了自我认同,并试图和男性建立和谐的关系。另一位女得主莱辛也进行了深刻的女性书写,在作品中她充分地言说了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性,另外女性文化身份探寻是莱辛作品的重要主题。因此随着女性思潮的发展,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也在不断发展深化,她们对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了越来越深刻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朱振武,李青林.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得主看创作理念的百年嬗变[J].当代外国文学,2009.4.

[2]王晓英.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5.7.

[3]梁汉平.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6.8.

作者简介:

韩 雪(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翻译。

项目基金: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编号:WY2016009-A)。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伊·索尔仁琴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谁
暧昧的日本的我——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