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绣工艺中架绣图案的色彩元素以及元素关系分析

2017-06-21卢倩倩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摘 要】羌绣记载着羌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多神信仰的虔诚,以及对原始的崇拜之情,更是记载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史程和不可抹灭的文化痕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羌绣文化中的架绣图案,以四川阿坝茂县太平乡架绣图案为例,从色彩以及其元素关系方面解析了架绣图案在美学和设计领域的重要体现和应用。

【关键词】羌绣;太平乡;架绣;色彩元素;元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61-01

一、羌繡工艺中的架绣

本文所研究的架绣,是羌绣工艺中较为独特的一种针法。此次羌绣针法整理中将架绣作为一种独立的针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架绣的技艺手法。架绣又称“架花”“十字针法”。需要的工具主要有各种型号的针、尺子、剪刀、顶针、笔,材料主要有各种颜色的线和底布。在技艺手法上,架绣以底布经纬线的组织点,绣成十字形状。底布反面线与线之间相对秩序井然,呈平行状。在绣制过程中,尽量保持线与线交叉的一致性,在走针过程中不能打结,整个过程就是起针走在同一经纬大小的组织点上,统一方向和走势,达到构图的长度后再进行回针,回针形成十字交叉,回针完成后再打结,则为结束。

(二)四川阿坝茂县太平乡架绣。太平乡位于四川阿坝茂县北边山区,与松潘、北川接壤,是个多民族聚居乡。太平乡的架绣图案呈现出比较浓厚的原始图案,保存了相对浓厚的原始特征,内容也多与太平乡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用一针一线将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都记录在头帕、围腰、腰带等物品上。太平乡的架绣在整个羌绣工艺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太平乡架绣图案的色彩元素以及元素关系

太平乡的架绣工艺可以作为当地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和图像体系,向我们展示羌绣的美。其构图、配色、针法都蕴含着当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对多神信仰的习俗,以及对原始的崇拜之情。

(一)色彩元素分析。色彩是一门语言,色彩赋予了图案更丰富的表现能力,每种颜色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同样也暗含了某种特殊的情感。羌族人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经验的口耳相传。色彩在羌绣中的运用也是直接效仿自然万物的颜色搭配。对于地处原始森林的太平乡亦是如此。

羌绣分为素绣和彩绣,架绣也可以分为这两种。素绣就是用单一的色彩线在单色的绣布上进行制图。素绣也有两种相反的配色方法,一种是单色配单色,例如黑底布配白色的线或者白底布配黑色的线;另一种是彩色的绣布配上单一颜色的绣线,或者单一色彩的绣布配上单一彩色的绣线,例如黑色的底布配黄色的线等。彩绣如同其名,即用不同的颜色底布搭配不同颜色的绣线进行绣图。其搭配色彩的规律则是以其主色为主体,利用主色的互补色、对比色、邻近色进行搭配完成。

(二)元素关系分析。羌绣图案在其组织和构成的时候都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规律,而这些规律则是以各元素为基点构造形成的完整体系。太平乡的架绣图案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其元素的整体关系、平衡关系、比例关系的相互融合。用各种元素之间的错位、平行、切割等不同的手法,将主题图案、符号整体化,使其更具有原始特征,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太平乡三角架绣飘带,由不同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有自身的含义,与之结合后构成的新图案也产生新的寓意。据羌族的绣娘解释,它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从上至下来讲,由不同针法绣制的太阳、星星、吊吊花,打散分布在上方,描述的是天上;中间以横线纹路隔开,加以八瓣菊花和金瓜重复均匀构图,表示大地上的生物;以平均纹样穿插,形成以中间回旋的菱形纹,再用回字符均匀分布,则代表地狱。最后加上寓意子孙健康平安的吊吊花作为底衬。整个飘带寓意着对自然的崇拜。

三、结语

羌绣图案是羌族自然环境、信仰崇拜、民俗风俗的再现,需要深入了解和探索其构成和组成。太平乡的架绣也表现出羌族人民所独有的生活文化特征,架绣的视觉元素也为我们开启了不同的认知领域,他们的质朴古拙、精简概括、刚柔兼备,无不体现了对生命的崇仰,对自然的歌颂,以及对图腾的崇拜。

参考文献:

[1]郑娇,李明.茂县羌绣区域性艺术特征分析[J].民俗民艺,2013(9).

[2]孟燕等.羌族服饰文化图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周习银,刘志荣.羌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4]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羌绣[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卢倩倩(1990-),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在读,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