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学生低碳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06-21鲍捷何商唐凤唐笑笑林籽顾蕾
鲍捷+何商+唐凤+唐笑笑+林籽+顾蕾
[摘要]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对低碳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文章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434份,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大学类型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强弱存在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低碳宣传力度、增加社会与校园低碳教育衔接、低碳产品价格补贴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大学生;低碳意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303
1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并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2016年10月发布的最新公报,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ppm,2016年将超过这一水平,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巴黎协定》的签署,气候行动迎来了新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计划出台实际的落实方案。即便如此,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矛盾依然严重,低碳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低碳社会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环境破坏的积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低碳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低碳社会建设的实施效率和执行情况,对低碳社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学者对于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侧重研究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及途径。如何婷婷[1]从社会发展和公民教育角度出发,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低碳意识的道德内涵、低碳意识的现状以及低碳意识的培养途径对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进行分析。卜玉辉[2]通过大学生低碳生活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大学生低碳意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黎明[3]、闫宁[4]等从低碳意识的培养入手,提出从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对区域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张绍波、付伟[5]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低碳意识的现状,发现大学生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策略。袁春雨[6]以临沂大学视野,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和低碳行为方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结果提出培养低碳环保的建议。蒋志鑫、何继刚、郭艳平[7]通过对镇江市各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得出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低碳意识,并且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强。董青[8]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大学生经济方面的低碳意识。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学者的研究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指标构建不够全面,研究角度相对单一,仅从某一角度出发,未能全面反映低碳意识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大都是某高校,不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及一般高校大学的低碳意识,不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低碳意识分成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低碳消费、低碳责任四个方面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旨在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促进社会的低碳发展。
2数据概况及低碳意识现状分析
21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94份,有效问卷434份,有效率为8785%。问卷主要分成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低碳消费、低碳責任和基本信息五部分,旨在全面了解浙江省大学生低碳意识现状。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可知,样本男女比例相当;在地域分布上,由于省会城市高校较多,比例也相对高些;户籍分布上均匀;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分布中,初中所占比例最大;大学类型覆盖较丰富;月生活费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专业背景中文科居多。注:数据来源:调查数据。
因此本文从众多变量中选取地域分布、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以受教育水平最高者为准)、大学类型、月生活费等角度来考察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分类统计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低碳意识的总体表现,分别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分为4个模块进行分析,包括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低碳消费和低碳责任,每个模块设计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将每个问题的了解程度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及高,下面对大学生各方面的低碳现状进行分类统计。注:数据来源:调查数据。
第一,低碳认知方面,大学生对温室气体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392%)、较低(1728%)、中等(1682%)、较高(4470%)、高(1728%)。对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原因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415%)、较低(438%)、中等(899%)、较高(2811%)、高(5438%)。对低碳建设写进“十三五”规划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762%)、较低(3594%)、中等(4677%)、较高(737%)、高(230%)。对低碳标志的认知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1613%)、较低(3917%)、中等(2857%)、较高(1037%)、高(576%)。对全国低碳日认知的了解程度分别为低(3041%)、较低(2488%)、中等(3387%)、较高(76%)、高(324%)。
由上述可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中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自然环境、气候和人类社会影响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这可能是与被调查者接受的教育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有关;但是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低碳建设“十三五”规划、低碳标志等了解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高校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及政策的自觉性较低。
第二,低碳实践方面,大学生对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出行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300%)、较低(230%)、中等(1567%)、较高(3848%)、高(4055%)。对观看低碳知识的宣传或展览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1382%)、较低(2604%)、中等(4539%)、较高(738%)、高(738%)。对组织低碳宣传公益活动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1221%)、较低(3387%)、中等(3917%)、较高(899%)、高(576%)。对低碳活动来弥补自己碳足迹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346%)、较低(461%)、中等(1659%)、较高(4193%)、高(3341%)。对生活中努力做到节能减排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323%)、较低(645%)、中等(1613%)、较高(3318%)、高(4101%)。
由上述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愿意采用低碳交通工具,也愿意通过植树造林等低碳活动来弥补自己碳足迹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节能减排,这说明大学生在低碳与节能减排方面有着较高的自觉性;但是大学生对观看低碳知识的宣传或展览和低碳宣传公益活动频率较低,说明目前低碳知识的宣传和展览等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经常性的参与活动。
第三,低碳消费方面,大学生对消费时是会考虑低碳因素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276%)、较低(1198%)、中等(4032%)、较高(3411%)、高(1083%)。对低碳产品价格偏高也要购买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461%)、较低(1429%)、中等(3641%)、较高(3571%)、高(898%)。对能接受低碳產品相对于同类商品最高溢价的接受程度分别为低(737%)、较低(5622%)、中等(2673%)、较高(668%)、高(300%)。对购物时会自带布袋或塑料袋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828%)、较低(1977%)、中等(3838%)、较高(2506%)、高(851%)。对购买低碳产品会受周围人影响的影响程度分别为低(230%)、较低(552%)、中等(2437%)、较高(4345%)、高(2436%)。
由上述可知,大学生在消费时一般会考虑低碳因素也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但是大学生的购买能力有限,愿意买更为廉价的商品,并且最多只能接受比同类产品高出较低程度的商品,高校大学生在购物时不会或者偶尔会自带布袋或者塑料袋。
第四,低碳责任方面,大学生对关于征收低碳税费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782%)、较低(1908%)、中等(3310%)、较高(2719%)、高(1281%)。对政策带来不便还同意继续低碳建设的接受程度分别为低(391%)、较低(1471%)、中等(4115%)、较高(2943%)、高(108%)。对是否同意对自己的碳排放付费的接受程度分别为低(644%)、较低(20%)、中等(3539%)、较高(2943%)、高(874%)。对是否同意放缓经济来推动低碳发展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230%)、较低(805%)、中等(2736%)、较高(3908%)、高(2321%)。对有低碳补贴是否同意购买低碳产品的愿意程度分别为低(207%)、较低(438%)、中等(1751%)、较高(4655%)、高(2949%)。
由上述可知,关于征收低碳税费、推进低碳建设、碳排放付费等方面被调查者较积极;在经济和环境的选择中,更多的人宁愿放缓经济推动低碳发展,大部分人愿意购买有着低碳补贴的低碳产品。说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政府为了推动低碳发展,征收低碳税费表示接受与理解,低碳责任意识是较高的,较愿意为了低碳承担相应的责任。
3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31模型的选择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各因素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不同性别、年级、大学所处城市、户籍、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月生活费、大学类型、专业背景这8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分别用未知数X1-X8代表,以因变量Y表示低碳意识总得分(Y=1,低碳意识低;Y=2,低碳意识中;Y=3,低碳意识高),运用多元有序的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一是从低碳意识的各模块看:低碳认知方面,大学生对于低碳认知全面且深刻。低碳实践方面,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对于低碳宣传展览、低碳公益宣传的接受程度还有待加强。低碳消费方面,可能是由于传统价值观以及金钱观的制约,导致低碳消费不足。低碳责任方面,与低碳消费情况类似,但是如果有着政府的补贴支持,大学生还是愿意承担一部分的低碳责任。二是从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看:大学生年级、父母学历和大学类型对于大学生低碳意识有着正向的作用。
42建议
一是社会和政府应加强低碳宣传。增加展板宣传和电视上公益广告,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并用政策来侧面增强父母的低碳意识,间接影响下一代的低碳行为。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于对低碳产品和低碳企业的补贴力度,支持企业低碳转型,促进低碳产品消费。二是学校可以加大低碳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网、校报等方式宣传与低碳生活有关的知识。与此同时,对校内老旧设施改造等措施,让大学生形成低碳环保生活方式,自觉参与到低碳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何婷婷大学生低碳意识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卜玉辉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黎明,周荃浅析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J].职业,2015(17):113
[4]闫宁,王丽辉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122-123
[5]张绍波,付伟少数民族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育策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165-170
[6]袁春雨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培育途径探究[J].科技视界,2016(9):66
[7]蒋志鑫,何继刚,郭艳平大学生低碳意识与低碳行动调查报告——以镇江市高校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1):168-169,171
[8]董青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