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2017-06-21王利陆毅华李养良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4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

王利 陆毅华 李养良

摘 要: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理念不强、实践环节弱化等现象,应从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增开创新创业课程、改变考评制度等方面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论课程学习,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73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民族的兴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专业,其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不仅要求学生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也不断提高。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现有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提前制订了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大学生按照设计好的课程体系来学习,客观上是合理的、有序的,但对学生来讲,缺乏自主性地学习,缺乏自我管理实践和自我约束。特别是专业老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的实践,在专业知识讲授时,基本上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前沿性的知识学生知道的不多。对于沟通类课程教学,老师只是教学生方法,缺少和企业接触实践的机会,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能力训练,往往是力不从心,不知道怎么处理。

1.2 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不先进

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全面。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在实际授课时也等同于理论授课,学生对创新创新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但实际应用能力差;另外,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只是太多关注具有创业意识和动力的同学,对这些同学如何创办企业给予大力的指导,注重培养成功的创业者,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各高校教学依然偏向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最近几年,虽然在实践教学方面,不少高校进行过改革,但效果不大。事实上,理工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只是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只要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没有规范的教学模式,经常并课停课调课。

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途径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能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活动如何开展。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必须到位,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对企业工商活动的认识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的教育活动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多样化。

2.1 加强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要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首先,采用培训和进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参与企业的项目,为自己的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开展提供保证,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其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邀请工商管理方面的专家担任高校教师,来指导学生,定期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交流和辅导学生,促使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开展,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企业也成为了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开展有效的实践性教学

首先,要在课堂上引入商务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体验人力资源配置、生产管理、物流过程等商务实践活动。在商务活动中,遇到困难,必须要通过查阅文献、向老师请教和与同学商量。学校定期邀请一些工商界专家来学校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大学生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学术沙龙、演讲比赛、ERP沙盘模拟大赛,以及参加挑战杯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等,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实践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当中。

2.3 课程补充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开“创业学”、“企业家素养”、“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综合分析”等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更能够明白怎样创业,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在为学生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可以组织同学跨专业组成团队,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改变以前的那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准,改变评价方法,将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都加入到评价环节中,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采用撰写项目实践报告、读书体会、案例分析以及辯论会等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环节,将创新创业大赛、ERP大赛纳入到学分中,对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大赛获奖成绩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认定,对于成绩突出的应树典型,表彰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受益者、实践者。

3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创新实践

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有实践能就行,创新创业的素质培养,恰恰也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功底上,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学好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就是“理论+实践创新”,只有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才是在以后的职场长久生存,这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另外,由于学生的理解力都不一样,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时,要激励每一个人,不能偏袒个人,因此,创新创业实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潜能。

3.2 注重学生良好品德培养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先做人,后做事。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后要面对许多问题,接触许多人和事,必须要有良好的品行才能立足于社会。

4 结语

九江学院原校长甘筱青教授指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放弃学业,随意摆地摊,也不是让学生随便在校园张贴广告。所谓创业教育,是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既有创新创业梦想,也踏实肯干。当代大学生应点燃创新的激情使其竞相迸发,调动乐于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善于创新创业的能力、发挥勇于创新创业的魄力,让创新的思维在学业、科研与工作中遍地开花,以创业的斗志攀登人生的高峰,把握时代,迎接机会,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光!

参考文献

[1]董晓雨,王宁,李维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科技创业月刊,2016,(8):6668.

[2]李养良,张德勤,刘良文.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J].轻工科技,2016,(1):155156,160.

[3]赵秉岩.工商管理专业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4449.

[4]于飞,张峰,袁仲慧.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1):6165.

[5]魏光兴,邹荣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6]九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九江学院关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讨论的通知[EB/OL].http://www.jju.edu.cn/info/1044/47994.htm,20151104.

[7]大鹏.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讨论”系列评论之一[EB/OL].http://http://www.jju.edu.cn/info/1047/48388.htm,20151105.

[8]大鹏.创新创业需点燃创业的激情播下创新的种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讨论”系列评论之三[EB/OL].http://http://www.jju.edu.cn/info/1047/48143.htm,20151110.

[9]大鹏.大学生创新創业要学会坚持学会蛰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讨论”系列评论之四[EB/OL].http://http://www.jju.edu.cn/info/1047/48388.htm,20151119.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
本土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