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6-21董高丽
董高丽
摘 要: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是经管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实践中还是面临了诸多困难,例如校企双方对合作认知的错位、对合作模式缺乏深层次研究,模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从问题入手,提出了如建立有效的、可行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更切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多渠道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及时更新培养模式等措施,有效解决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目前所面临困境。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27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大中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向社会需求靠拢,特别是民办高校,因其灵活的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以及定制人才等方面做得更为大胆和超前。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际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在西方的起源是从合作教育开始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早提出合作教育这一概念的国家。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始一般认为是1906年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出台的合作教育计划。因此,美国走在世界校企合作研究的前列。各国对合作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使得他们逐步形成了富有本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1.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合作的功能、合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的研究。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合作的模式、影响合作的因素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但这些研究大多还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如刘霁堂和陈丽莉在研究校企合作作用与功能时,把高等教育的教育、研究和服务功能这三大功能与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基础、应用、开发研究、生产组织、市场开拓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能体现出高等学校教育功能的人才培养、能体现研究功能的研发、能体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服务”这三大类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章国平和汪燕春归纳出校企合作面临上述困境的原因:政府出台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某些突破性意见不太具有实际操作性;企业的私有制现状和他们倾向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制约着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合作需求的企业不太愿意选择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他们更倾向于能创造出科研成果的,更具有价值的合作。
2 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转型,民办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确实做到与市场接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共赢的目的,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采取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校与企业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因立场不同,导致认识错位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由民办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而共同实现的。但从目前的合作情况来看,双方目标相差太大,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1 企业方面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追求生存和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仅追求短期效益,将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当作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同时,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时,不愿意将学生放在关键岗位,合作仅停留在表面,不注重双方的合作质量,深度合作的兴趣不大。
2.1.2 学校方面
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训练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是民办高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特别是经管类专业,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这与经管类专业特性密切相关。首先民办经管类高校教师大多是正规高校毕业生,很少能请到行业专家或熟手对学生进行培训。这些都导致民办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与企业校企合作目标向偏离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企业部分缺乏管理,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学校沟通,特别是有些需要及时调整的应激心态,特别容易因没有及时疏导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虽然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采取“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的方式,是一个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模式,但由于高校和企业双方考虑问题不全面,各自目标定位出现较大偏差,民办高校和合作企业的联合培养的内涵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双方的合作层次难以进一步深化,这是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校企联合培养所面对的重要难题。
2.2 學校与企业对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不够,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
服务社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院校经管类的社会服务工作应主动融入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尽管在双方的合作中民办高校从招生和就业角度考虑,对学生的企业实践比较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全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考虑,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学校在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没有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不够,学校和学生没有将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带入企业,有数据显示,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中有五分之四认为当前的“双导师”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教学与就业”方面,企业方面则将校企双方的合作当成“招工与培训”方面的合作,校企双方均认为“互培与共研”方面的合作涉及的太少了。就企业来讲,高校及学生对企业带来的短期和长期效益没有体现出来。把校企合作片面理解为就是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对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探索,没有尽到双方的职责,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深层价值体现不够,学校将合作当成学生就业的桥梁,企业则将学生实习当成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双方均缺少实习期间的深层指导。
2.3 模式单一,缺乏多模式,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民办高校经管类校企合作的还是单一的学校派遣学生,企业接收学生并安排学生上岗的模式。虽有岗前培训,但内容简单,且学生从事工作也相对较为简单,甚至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学生对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不高,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没有切实吸引力。对于大部分实习生来讲,除去开始的新鲜感后,剩下的都是枯燥的体力劳动。校企合作应该寻求更多、更丰富的合作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习的实际效果,科学合理、高效率运行校企合作运营模式。
2.4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学生和企业间沟通桥梁
民办高校专业大多以应用型为主,以期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获取先机。但同时,其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既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需要一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民办高校现在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理论部分在学校接受基础理论知识,实操部分需要到当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这两部分分别需要不同专业侧重点的教师进行指导。但目前情况是,民办高校教师构成与公办高校类似,大多以理论型教师为主,实践操作性教师缺乏,即使有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与此同时,校企合作的企业部分由于缺乏足够教师而完全交给企业管理,二企业又没有教育引导学生的经验或者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对学生引导和教育的部分,导致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完全忽视或纳入职工管理体系,没有系统科学的管理规范进行约束,导致学生实践管理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讲,若要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必然需要在现有体系中抽调部分师资对学生进行管理,但这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学校抽调教师大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引导学生经验;另一方面是,大多数民办经管类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都不能实现专职目标,而现任教师大多每学期都有明确的教学、科研任务要完成,每周固定有课程,没有时间随时关注实习生实习过程,只能是当问题发生后临时解决,问题解决后,指导教师立即返回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这就使得学生、学校、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变成临时的、偶发情况,如此现实条件下,双方合作如何继续、如何深入都是未知数,何谈其他。
3 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有效的、可行的沟通交流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间认知的偏差,究其原因还是双方缺乏有效的、可行的交流机制。虽然企业与高校在经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有所偏差,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其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或者说双方在深入交流和探讨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调整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因此二者从社会功能的更高层次看,应该是相互配合。但二者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来自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希望尽可能的专业分工集中,而企业所需人才却因岗不同而相差甚远。即学校为企业定制化人才培养的深度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要。企业希望学校提供的实习生最好能为其不同岗位定制,减少其培训、培养人才的成本。现实是双方都朝这一方向努力,但都没有成功对接,当然完全对接也不可能。需要做的是在双方间建立一个尽量弥补或者缩短差距的沟通机制,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在某些专业实践方面进行强化,企业在接受实习生过程中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岗位分配,做到按能力分岗,让实习生在更专业、更富挑战的岗位实习。企业也可借此机会筛选更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为实习生更快、更好的转变为企业正式员工创造条件。当然企业也可减少不必要的培训和其它招聘渠道招收员工的风险。
基于以上原因,该有效的、可行的沟通交流机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双方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最终目标,不追求目前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为了避免学校为减少投入而不对学生进行细化分流培养,另一方面也避免企业为寻找更优质学生资源而抛弃合作院校。因为不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要不同,即使是同类企业所需同一岗位,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基于有效沟通交流机制下的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经管类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3.2 在双方沟通、交流机制上建立更切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多渠道培养模式
通过双方长期交流合作,学校对企业需要人才非常清楚,因此可以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操作过程进行调整,实现在某种程度上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也可参与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部分功能转移到学校,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口深度。高校也课灵活办学模式,将专业教师派遣到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更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要方向与侧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专业课教学,如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實现双方各自目标,也为社会提供有效毕业生人才。
3.3 强化师资队伍,将企业专业职员或培训人员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对于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来说,扩大师资队伍的设想在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但如何才能扩大教师资源,同时这些资源又能在学生实习期间起到引导、管理学生作用,只能转向企业寻求突破口。事实上,在企业为了使新近员工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进入角色,企业一般都会给予员工适当的引导师傅,即老带新制度。如果学校能与企业协商,将该部分员工纳入学校教师行列,作为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同派遣的教师/员工,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管理,部分承担学校职责,同时肩负企业引导新员工入职培训与适应,这样既可缩短实习生适应过程,亦可提升学生对更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和挑战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实习生与企业间相互依赖感情,提高学生重返企业可能性与自信心,最终实现经管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总体来讲,民办高校经管类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必然存在诸多困难,但这种模式既然在其他国家能取得成功并形成稳定机制,那么在我国,亦必然存在可以解决困境的方法。上面提出的“建立有效的、可行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双方沟通、交流机制上建立更切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多渠道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将企业专业职员或培训人员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及时更新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保障双方长期性合作”的措施,主要针对民办高校经管类校企合作中目前存在且继续解决的问题。虽然不一定彻底解决问题,当至少提供了解决现存问题的最基本方向和方法,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经管类校企合作会在困难中不断前行,不断开拓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常春.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企[J].企业技术开发,2012,(9):6263.
[2]王慧英,黄元维.建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逻辑选择与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19.
[3]刘彦江.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NL学院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6).
[4]支侃买.民办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2012,(12):66,69.
[5]张立舒,晁尚风等.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