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成长有约

2017-06-21王淑清

中小学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稿件农村文章

王淑清

来到《中小学管理》工作之前,我就经常从杂志刊登的内容中获得启发和滋养,于是常暗自揣测“烹制”这些精神大餐的是怎样一群人。刚一进入杂志社,我就被主编打了一剂“预防针”:“这里的编辑的日子可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轻松哈!”在品味了近一年编辑工作的酸甜苦辣之后,我逐渐体会到这个“不轻松”背后的真正含义,并且对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编辑的思想性:要善于发现和积累

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从看似普通或庞杂无序的材料中发现亮点,并将其放大。每次议稿时,编辑被问到最多的就是,你觉得这篇稿件的亮点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常让人感到抓狂,因为你要有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对相关研究的充分了解,对实践动态的敏锐觉察,才能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准确判断,讲清这篇稿件真正的价值和刊发意义所在。犹记第一次参加议稿会时,我选出的几篇稿件因各种原因悉数被“枪毙”,自信心顿时被碾压得粉碎。下班回家的路上,几度欲哭无泪。不过这也促使我在后来的选稿过程中,不断对稿件进行深入揣摩,并提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

编辑的创造性:要将自己上升为设计师

虽然编辑工作常被人形容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将自己定位为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修补的裁缝,而要将自己上升为设计师的角色。我们要在尊重作者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稿件内容的准确解读,对文章进行包括主题提炼、结构设计、材料组织、语言加工等在内的各项优化。其中最深刻的体会莫过于对大小标题的处理。同事们常常会为了一个标题而三四个小时地磨来磨去,费尽心思甚至达到较劲的程度。正因如此,才有了《身正心定在课堂:做最好的老师,求最好的教育》《如何从实践中“长”出办学思想?》等传神达意的表达。

编辑的科学性:要与一字一词“斤斤计较”

从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审读加工直至整体设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知识水平。为此,我们在编辑每一篇稿件时,往往都需要做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以确保文章引用材料的真实、准确;要做到有疑必问,哪怕有一点疑惑也要和作者沟通确认。这在编辑一些学理性较强的文章时感受尤深,有时仅仅是由于一个统计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的问题,我们就要和作者反复沟通。而每逢三校,我们更是惴惴不安,常常是一个词语、标点都要反复斟酌,唯恐自己的一点疏漏,会影响到刊物的整体质量和读者的理解接受。

编辑的情感性:要学会换位思考与共情

编辑工作需要高度理性,唯其如此,才能确保选择稿件时态度的公正和文章编辑的严谨科学;但由于稿件中最终呈现的是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又需要我们保持适度的感性,这样才能与作者和读者产生共情。所以,我们既要把自己当成作者,琢磨着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也要把自己想象成读者,考虑他们想要关注什么、了解什么。如此一来,编辑稿件的过程也常是痛苦与喜悦交织的过程。如在编辑《隐痛与突围:农村寄宿制学校该走向何方?》一文时,我会为农村住宿生的艰难生活感到痛苦和难过;在编辑《建设“美丽乡村课程”办出“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一文时,我会为一所农村小学的办学自信而由衷感叹!

从事编辑工作越久,越感压力巨大。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我们面对的“强悍”的作者群,他们中许多人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思想见解、精湛的写作艺术。如在编辑成尚荣先生的文章时,我会叹服于他深厚的學养和诗意的文字表达。我常想,面对如此众多出色的作者,编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这种压力还来自于我们对杂志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杂志社对编辑工作的超高要求。主编在审稿意见中的一段话常使我警醒:“做一个好编辑,非一日一月一年之功。我们都是近20年的老编辑了,也一刻没有放弃地在努力琢磨怎么才能把文章处理到最好状态!”是啊,仅凭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很难带来专业上的发展。唯有不断加强专业研究,勤于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蹉跎莫遣韶光老,要与日月争短长。阳春三月,让我们带着憧憬,带着热情,与努力为伴,与成长相约!

(编辑 孙金鑫)

猜你喜欢

稿件农村文章
我的问题③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陈道明越俎代庖
新农村 新一辈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