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一点乡愁

2017-06-21陶西平

中小学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护工回老家拉面

陶西平

前几个月,我因住院手术,需要请一位护工,才知道原来还有这类职业存在。他们每天24小时照料病人,吃住都在病房,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工资不高,吃饭自己解决,收入的30%还要上交给职介公司。

照顾我的护工来自甘肃农村,姐妹三人及其他亲属共六人都在北京做护工。她初中没有毕业,丈夫连小学也没读完。家里的土地都承包出去了。他们结伴进城,就是为了给孩子挣点儿学费。除了护理我的时候,我很少看见她脸上的笑容。而且,只有在雾霾天,她的脸上才流露出淡淡的乡愁。一天,她急匆匆地对我说,姐姐昨天突发肺炎,住进了急救病房。她告诉我,姐姐在北京的医院还没有护工这个岗位时,就已经来到北京的医院做护理工作了,至今已近20年,这次积劳成疾患了重症,每天需要一万多元医疗费,他们几个人正在发愁怎样筹措。又过了几天,她流着泪向我请假说,姐姐没能抢救过来,前一天晚上去世了。她说,姐姐、姐夫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已经几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如今孩子总算供出来了,老大是男孩,已经在老家当了教师,老二是女孩,高中毕业出来打工。姐姐临走前只说了一句话——“想回老家”!现在,姐姐终于可以回老家,了却她的最后一段乡愁了。

这位老护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她不能送姐姐回老家了,因为她的孩子今年考上了天津的一所高校,如果她不每天打工,就很难供他上学。

我躺在病榻上想,我们研究过许多教育前沿的理论问题,进行过许多教育前沿的实践探索,但我们很少想到那些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普通劳动者,很少关注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了下一代做出了多少牺牲。他们中有的人希望孩子成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但那是很少一部分家长的奢求;更多的家长只是希望下一代能够生活得比他们好一点,能够脱贫致富,而有学历、有文化是改变孩子命运的门槛和阶梯,为此,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当然,如果一些现实的追求难以实现,就可能出现孩子(包括家长)放弃读书的现象。我在四川调研时曾经问有关同志:现在已经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学号,学生流动是否能得到完全控制?不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和校长们都说,学生自己辍学外出打工,常常不辞而别,不知去向,而流动的高峰期是在每年春节过后。春节时,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友、同龄人都回家过年,他们带回了钱物,也带回了读书无用论的诱惑。于是,每年过完春节,一批高中、初三、初二,甚至更小的学生,就放弃读书,随着亲友外出打工了。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甘肃的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许多人都喜欢吃兰州拉面,全国兰州拉面的面馆大约有四万多家,但其中有一半不是甘肃人而是青海人开的。我曾带队在青海进行义务教育“两基”达标验收,发现有一所地级市的职业高中虽然有许多专业,但最火的是制作兰州拉面的培训。接受培训的上万人到各地开兰州拉面面馆。这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也成了青海人争夺甘肃特产阵地的秘诀。

2016年岁尾,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我想,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进入小康是現实的需要,我们在加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教育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我们能够听到的媒体对教育的呼声,还是站在中产阶层的角度上多一些。要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更多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我们需要站在更为广阔的大地上。

教育的研究当然要立足时代的前沿,但我想,当我们在各种讲坛上高谈阔论的时候,是不是应当多一点乡愁?

(编辑 沙培宁)

猜你喜欢

护工回老家拉面
四川地区护工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坐上高铁回老家
还在上班的人和已经放假的人
小鹿回老家
一碗拉面加个蛋
乡村小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