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窑洞
2017-06-21叶元凯
叶元凯
【阅读提示】
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单说民居特点,许多地方也是各有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土家族的吊脚楼,东北的马架房,上海的“石库门”房子,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陕北地区典型的民居——窑洞。
《陕北的窑洞》一文以“事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首先介绍了陕北窑洞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说明窑洞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结实等优点,最后说明窑洞的类别和结构。
作者在描述这三方面内容的时候,几乎每一部分都遵循了“总—分”的结构。也就是说,每个自然段的首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概括引出本段要描写的内容,起到了统领作用。比如“陕北住窑洞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一句,揭示的段落中心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由此,整个段落多处体现了这个中心:“盖房的木料很缺乏”“气候寒冷,风沙又大”“黄土高原土层厚实,黏性大,无杂质”。又如“窑洞基本分两类:土窑和石窑”一句,就說明该段的中心是“分类”,因此下文就可从两部分展开阅读,即“土窑沿着土坡向里挖”和“平地上的窑洞都是石窑”。再如“窑洞的结构比较简单”一句,则说明该段的中心是“结构”,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重点关注这些语句——“正面是门窗”“火炉和炕是相连通的”“炕面用薄石板或土坯铺设,下面的火道呈蚊香形盘旋通过,再经窑壁通向窑顶的烟囱”,至此窑洞的结构想必每个人都已经了然于心。
(文君)
陕北住窑洞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千年的战乱,除了黄帝陵周围满山苍松翠柏,其他地方难得看到成片的林木,盖房的木料很缺乏,加之陕北气候寒冷,风沙又大,一般砖木结构难以抗寒。而黄土高原土层厚实,黏性大,无杂质,只要肯花力气,掏好的窑洞是很好的栖身之所,除了门窗用一点木料,壁柜、锅台等因地制宜,就地掏挖而成。
窑洞内外温差是两个世界,夏天里面好像开了冷气,冬天感到暖洋洋的。窑洞又很安全,盗贼难以打洞进来,又不会起火。窑洞结实耐久,我有一次家访,学生家长告诉我,他这孔窑是明朝的老祖宗留下的,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三十年代中共陕北特委还在他的窑里开过会。
窑洞基本分两类:土窑和石窑。土窑沿着土坡向里挖,地形合适,一排可以挖好几孔,父母、子女、家畜各得其窑,外面围一段短墙,就成了一个小院。我在铜川还住过一家窑洞旅馆,一孔大窑洞隔成许多小间,就成了客房。平地也能挖土窑。咸阳周陵中学是解放前创办的老学校,地处北塬,平展展一片。当年的创办人在平地上向下深挖,挖出一个凹字形大坑,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一边土墙上开出踏级上下。这个四合院就成了他们的女生院,安全,实用,省料。平地上的窑洞都是石窑。用三角形大石砌成桥洞模样,石块互相挤压,非常稳固。顶上填上厚厚的土层,四周砖砌,门面彩绘题词,很是美观。米脂中学的学生宿舍全是石窑,一排几十孔,上下五六层作梯田式排列,远远望去像是一座高楼。每一个班分到五六孔,班主任住当中,男女生分住两边。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窑洞的结构比较简单。正面是门窗,以前都是纸糊的窗棂,现在也兴铝合金推拉窗了。火炉和炕是相连通的,两者是窑内的特有设置。煤炉烧陕北人叫作钢炭的块煤,火力很大,整天都有热开水。炕面用薄石板或土坯铺设,下面的火道呈蚊香形盘旋通过,再经窑壁通向窑顶的烟囱。炉子烧着,炕和墙总是温温的,被窝总是暖热的。所以客人一来,就请上炕暖和暖和。但是火力过大了,石板发烫,容易烤坏被褥。南方人到陕北总要这么经过一次才有体会。有经验的人外出时,在炕皮和芦席间常插进一根木棍把芦席抬起一点。窑内还可以向一边打一孔套窑,只开窗,没有门,扩大居住面积,提高私密性。窑和窑的隔墙厚度至少一米,很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