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三生教育开展策略
2017-06-20张娱
张娱
【摘 要】幼儿园开展“三生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自然选择,符合幼儿教育发展大势。落实“三生教育”策略,需要从具体教育教学细节做起,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三生教育;意义;策略
一、“三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
人的成长有四个重要阶段:两岁左右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首要任務是与母亲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该关系直接影响孩子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个世界是可信的、安全的或者可怕的、危险的;第二阶段为五岁左右,该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母亲淡出孩子的生活,父亲与孩子平等相处,通过父亲这个桥梁,孩子与外界建立联系,形成与外界互动的基本模式。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阶段都处于幼儿阶段,基于此,该阶段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生命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曾谈到,新生命降临时,周围成人关注的往往是虚弱的母亲,他们经常忽略另外一个需要支持的个体即幼小的生命。诚然,文化影响让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母亲身上,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我们又认为孩子没有感觉,他们过着衣来伸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不需要关注。但“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显得特别重要。
二、幼儿园开展“三生教育”的策略
(一)精选教学内容。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命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种。基于此,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应包括三个层面:自然生命层面、社会生命层面。
教育内容即感恩与合作教育,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能较快的与他人共情,学会与人分享、合作,在与他人的分享与合作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精神生命层面。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生命,如果跟时代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不朽了。他谈到的生命就特指精神生命。精神生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借助于社会生命实现,相对于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而言,精神生命是不朽的。
(二)巧用教学方法。
幼儿独特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发展规律决定对其开展生命教育应采取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方法。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曾指出幼儿具有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等特点。基于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最主要的方法集中在观察模仿与游戏上。亚里士多德曾说:摹仿是人从孩子时代就具有的天性,人之高于较低级动物的优点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摹仿的存在物,并且最初就是靠摹仿而进行学习,而幼儿的该项能力尤为出色。基于此,可通过组织幼儿欣赏一些文学影视作品达成目的,如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编成的影片。例如,针对自然生命,可选择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同时还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思考更有效的不伤害自己生命的方法来帮助他人。
(三)践行教学原则。
人类有两种思维方式:逻辑与形象思维,幼儿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在逻辑推理之外,对世界的把握主要是体验,不能用成人的逻辑去解释。因此,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说教式的教育,而是让他们主动自觉的将感受表达出来。基于此,开发幼儿右脑也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右脑主管的是人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感受与体验而非逻辑推理,通过开发右脑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力。因此,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时以体验为主.其次,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视觉与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孩子也如此。但幼儿期的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为了效果最大化,就要在孩子的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达到刺激一器官而唤醒全身,因此,多感官的综合参与无疑也是一较佳选择。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谈到,幼儿的吸收力就如同海绵,关键是方式问题,如果能让孩子在学习时多种感官综合参与,其学习效果的提高易如反掌。一个人在出生之前,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已经几乎全部准备好,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新的(第一次),都会使得脑里的某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生长,与其它神经元连接,构成新的网络,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时,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既可弥补该阶段幼儿某器官发展不足的缺陷,还可在感官之间建立连接,让孩子能有效高效的学习。
(四)注重有效评价。
对幼儿生命教育效果的评估有两种取向:一种以时间为参照,从动态纬度做出评价;另一种以内容为标准,从静态纬度评价。以时间取向为标准的评价又可从两方面进行,即阶段性与长期性。阶段性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周、一月、一学期等对幼儿进行的综合评估,这种评估以一定的方式展开,如举办一些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等,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呈现的行为对幼儿在该阶段的发展做出定性的评估;长期性是从长远发展看,一般以几个阶段为一周期进行评估。
从内容方面看,评估也有两方面,即外显的行为变化与内在心理的变化。其实,不管是外在的变化还是潜在的变化,他们都是以行为表征出来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三山”实验的结果认为,七岁前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自我中心,较少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因此,他们不会象成人那样去揣摸别人的心思,不会因别人而改变自己。换言之,她们是表里如一最真实的人。因此,评估最关键的就是看孩子的行为,她们的行为就是自己内在语言的表达。
有人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高贵的苇草,因为知道自己要死亡。”这是从生命个体的自然规律来考量生命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对生命的定义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平等和幼儿对话,关注幼儿点滴细节,就是对生命的的尊重。我每天都在竭心尽力影响和重塑一个个鲜活的精灵,他们也让我更加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我也时常拷问自己:我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合于生命的本真,我是否具有细致的生命感受、深入的生命体验和直面生命真相的勇气呢?通过“三生教育”模式的学习和研讨我豁然明白:“三生教育”是师生同修共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平等的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