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素的道德哲学探究

2017-06-20苏巧变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幸福罗素道德

【摘 要】幸福观是罗素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他提出,道德是幸福的必由之路,幸福是道德的必然旨归。罗素分析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并在个人伦理基础上帮助我们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新时期,再读罗素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罗素;道德;幸福

一、罗素的幸福观

在罗素看来,哲学就是对人生疑惑的解答,使生活不踌躇、不麻痹。罗素的《罗素道德哲学》与其说这是一本道德哲学,不如说是一本生活哲学或是幸福哲学丛书。罗素讲自由、和平、快乐、善,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人的幸福上。

在罗素的《罗素道德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纯哲学的论述很少,从第一章就提及个人自由,紧接着进入美好人生、幸福的论述。他从希腊古城邦出发,呼吁現代社会更需要个性、自由、内心的善,更需要追求真理。他认为,爱和科学知识知识都是需要的,但爱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必要,因为爱能引导明智之士去寻求知识,以便为他和所爱之人谋求幸福。罗素告诫人们幸福必须是一种追求,他也深刻的指出:“人生不幸福的两大原因:社会制度与个人的不健康心理”,一方面要人们通过社会改造增进人类的幸福,另一方面又要人们认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以及它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灵,安度幸福的一生。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很看重个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快乐。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罗素坚持个人的基本自由不应受到侵犯,他设想,我们的生活应该少些恐惧,多些自由、快乐、享受与希望。他提出,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地广泛,使你对你所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而不是敌视。

二、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西方理性主义者,如苏格拉底、赫拉克利特、斯宾诺莎、康德等对于幸福观有着共同的理解,他们都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指导下才能实现,并且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完善。这类似于儒家的德行幸福感。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西方感性主义者,如伊壁鸠鲁、边沁等的幸福观的共同点则在于把趋乐避苦当作人的本性,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只有对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归天国,获得真正的幸福。相比较,资产阶级的幸福观则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他们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标尺。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物质幸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人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更是通过劳动对生活的创造,是享受和劳动的统一;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还指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奉献,在于为人类谋福利。

三、关于幸福观的思考

罗素的幸福观与以上思想家们的幸福观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西方理性主义主张抑制人的欲望,罗素则认为这些道德家是错误的,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欲望或冲动推动的。罗素提出,衣食住行等是人的基本的政治欲望,贪婪、竞争、虚荣、权力欲是人的无穷的欲望。西方感官主义只追求人的感官上的快乐,罗素却认为幸福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类,他认为我们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快乐。罗素的幸福观与基督教的幸福观是完全相悖的,罗素在这本书前面指出了宗教神学的弊端,它是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他更向往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共同幸福。罗素的幸福观和资产阶级的幸福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幸福,我们还应考虑他人的感受,爱他人之所爱。罗素的幸福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很多都是一致的,他们提倡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都要维护,人生的最大幸福在于大家的幸福;都认为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幸福,还要注重精神幸福。

罗素说:“我们必须寻求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创造精神充满活力,在那里,生活就是一次充满了欢乐与希望的历险,它不再受到保护自己财产并抢占他人所有的欲望的驱使。”这样的理想世界与共产主义的世界很相似,在那里,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世界,相信我们努力就会创建这样一个地方。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是时候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了,我们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生活中,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都是为自己和他人谋幸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幸福就是一种主体感受和态度,来自于内心精神情感的安定和丰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苏巧变(1993-),女,山西运城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李国山,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刘彦平.幸福与德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婷婷.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D].兰州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幸福罗素道德
罗素悖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为了“幸福”的母亲
“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