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繁殖力的提高措施
2017-06-20吴海李生
吴海+李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对奶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奶牛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其繁殖力有所下降。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从对日常口粮进行合理搭配、控制膘情、多让奶牛运动、勤刷拭牛体、精心护理肢蹄、保证有恰当的干奶期、降低热应激、产后全面监控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以期为奶牛饲养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奶牛;繁殖力;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52-01
近年来,虽然奶牛的饲养规模逐渐增大,但相对应的其繁殖能力却并未提高,反而有下降的态势。很多奶牛饲养场内的奶牛发情期时间延长且症状不是很明显,甚至有些不发情,导致受胎率降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奶牛的繁殖力,不利于奶牛饲养业的长期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进行阐述。
1 合理搭配日常口粮
如饲料搭配不合理,造成其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者过高,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奶牛的发情表现、受胎率以及胚胎的质量。因此,饲养员一定要结合奶牛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搭配,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充足。
在所有的营养物质中,对奶牛繁殖力影响最明显的为蛋白质,要结合母牛的体重及身体情况合理补充蛋白质。母牛体内的各种代谢都离不开酶的作用,而维生素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多为催化剂、辅酶等。因此,为了保证机体的各种功能,需要适量补充维生素,以防奶牛机体内代谢发生紊乱,避免对其健康及繁殖力产生不利影响[1-2]。
2 控制膘情
母牛的膘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产奶情况,因而要对膘情进行严格控制,確保其处于适宜的范围内。特别是当奶牛处于干奶期阶段,保证其体况处于中等即可;不可投食太多造成母牛过重,以防生产时出现难产现象,对其后期奶量产生影响。如果奶牛过于肥胖,则很多奶牛生产完后食欲不强、进食量少,大量利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易发生酮血症;而且如果奶牛干奶期时过于肥胖还易出现脂肪肝等疾病。
3 增加奶牛运动量
为了防止奶牛肥胖、提高奶牛体质、增加奶产量,要多让奶牛运动,一般平均每天保证奶牛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有3~4 h,以起到促进其发情的作用,且对避免胎衣滞留在体内有较好的作用。如果运动量不足,则不仅会使其产奶量及繁殖力降低,还会使母牛体弱、抵抗力差、易患病[3-4]。
4 勤刷拭牛体
为了加快奶牛的代谢、保证奶牛卫生,要勤用刷子刷拭牛体,一般至少每天要保证2~3次。盛夏时节温度很高,为加快母牛体表皮肤的散热速度,可用干净的凉水冲洗牛体,用刷子洗刷,不仅可以保证牛体的卫生,还可降低牛体的体温,达到防暑作用,对其产奶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冬季的温度比较低,因而冬季不宜冲洗牛体,宜采取干刷的方式,如果必须要对牛体进行冲洗,则尽量小面积冲,且最好选择温水冲,结束后及时用干毛巾将牛体表的毛及皮肤擦拭干净。
5 精心护理肢蹄
肢蹄是奶牛身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奶牛的牛蹄发生障碍,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奶牛的经济价值,造成奶牛食欲下降,不愿意吃草、饮水,最终影响到奶的产量。因此,为了避免肢蹄损伤而影响奶牛生长发育,要及时观察、多留意,避免腐蹄、蹄叶炎等的发生。
6 保证有恰当的干奶期
为了保证下一个泌乳期奶的产量,需要有恰当的干奶期。其具体时间的长短可结合母牛的身体状况、年龄、产奶能力等综合确定,一般为45~75 d,大多数保证在50~60 d即可。如果母牛是初次产胎、母牛的体质较弱,或者年龄较大、没有良好的饲养条件,则干乳期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到 60~75 d;如果母牛的身体素质很好、奶产量不高、饲养条件良好、年龄适当,则可适当缩短干乳期的时间,但要保证在35 d以上。具体的饲养员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不可随意将干奶期的时间缩短,以防影响到下一泌乳时期的产量。
7 降低热应激
当温度升高到超过30 ℃时,奶牛的体温会增加,呼吸不畅,影响到其皮肤的代谢,降低奶牛的食欲,造成体内营养不能均衡供应而使体重减轻,严重影响到奶牛的产奶量、繁殖能力,因而在炎热的夏季,奶牛饲养管理中一定要做好降温工作,以降低奶牛的热应激反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奶牛禽舍及活动环境进行科学设计,要安装通风窗,建舍的材料要求隔热性好。二是对日粮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温度每增加1 ℃,奶牛消耗的能量就要增加3%左右,因而在高温的夏季一定要科学搭配营养。针对高温条件下奶牛食欲不振的情况,可适当提高饲料中能量的比例。三是饲养上加强管理。喂食要少喂勤喂,且饮水要保证新鲜,保证牛舍内的卫生条件,每天彻底清扫、消毒1次。四是在饲料中适当加入添加剂,如胆汁酸等。
8 奶牛生产后一段时间进行全面监控
奶牛从妊娠开始到最后的分娩,期间其体内代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母体的营养代谢及分泌产生较大的影响,且产后子宫松弛,子宫颈没有完全闭合,容易发生感染等,再加上母牛分娩时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对其体质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产胎后2个月内要科学饲养,并且还要进行系统的监控,包括胎衣、子宫等部位,从而降低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生概率[5]。
9 参考文献
[1] 焦光月,王惠芬,李候梅,等.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J].畜禽业,2016(6):47.
[2] 何明俊,樊泰山.提高奶牛繁殖水平的综合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84.
[3] 刘镜,张晓可,孔德顺,等.浅谈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0,18(6):16-18.
[4] 李建军.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6):350.
[5] 山丹.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8(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