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耐密性探析
2017-06-20刘玉军
刘玉军
摘要 耐密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表现,培育耐密型品种是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方法。本文就玉米耐密性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及耐密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玉米;耐密性;育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76-01
玉米在我国有47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营养丰富,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工业原料、饲料原料及药用原料[1]。种植密度是玉米生产过程中产量形成的限制条件之一,耐密性是多种性状的综合表现,选育耐密型品种是高产稳产育种、栽培的发展趋势。
1 玉米耐密性的定义
玉米耐密性是指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株产量表现出的稳定程度,稳定程度与耐密性成正比。耐密性是与高秆、适于稀植大穗的平展型玉米品种相对的概念,是植株在整个生育期内各个性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产生的复杂的综合特性。耐密型品种的最适密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通过提高种植密度,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2]。
在大于6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表现出抗倒伏、产量高、产量稳定等特点的玉米品种就属于耐密型玉米。耐密型玉米品种通常也表现为紧凑型,这样有利于群体的透光通风,保证了群体中每个植株的养分充足,结实性好,植株协调发展。因此,耐密型玉米品种在增加产量方面有较好的优势和实力[3]。
2 玉米耐密性的影响因素
玉米的株型能够影响群体叶面积指数、受光能力、固氮能力、干物质积累、抗逆能力、产量、光能利用效率、田间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而影响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4]。早熟矮秆玉米品种比晚熟高秆玉米品种遭遇较少的逆境,倒伏、穗柄折断、空秆和花丝延迟现象也较少出现,因此能在更高的密度下获得更高的产量。研究发现,与玉米籽粒产量遗传改良直接相关的生理反应是在高密度下粒数的增加,抽丝后生物量的合成和向生殖器官转运的加强。此外,生长环境、栽培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对玉米耐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玉米耐密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当前玉米产量的不断增长与杂种优势没有关系,通过提高玉米单株生产力而大幅增加玉米产量这一途径已相当困难。因此,逐渐加大玉米的种植密度成为玉米增产的发展趋势[5]。研究显示,玉米种植密度与有效穗数成正比,但增长比例越来越小;而与穗粒数、粒重成反比[6]。合理密植能增加产量是因为穗数增加的产量大于粒数与粒重降低引起下降的产量;如果小于则说明过密。研究得出,玉米干物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同等群体干物质积累情況下,紧凑型的耐密型玉米可能将更多的干物质转移给籽粒,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4 培育耐密型玉米新品种的方法
4.1 高密度压力选择技术
高密度育种是美国先锋公司采用的育种技术,高密度是检验品种对压力环境耐性的有效方法,可用于玉米耐密型新品种的选育。高密度压力育种技术就是以增强单个植株的耐密性为方法,以增强玉米群体产量效益为目标,且对不同的群体密度反应迟钝的一种育种方案,其目的是通过个体耐密性的增强来增大种植密度,最终达到群体大幅度增产稳产的目的。
4.2 耐密性状的选择
株型是耐密性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耐密型品种区别于非耐密型品种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上部穗位的平均叶向值大并且与棒3叶平均值相差较大。在筛选耐密型玉米品种时,应注意选择生育期、穗长、穗粗、百粒重、粒深、出籽率比较稳定、行粒数较多且群体内外较一致、边际效应指数小的类型。另外,育种专家还应加大对茎粗、单株产量、穗长、干重、茎叶夹角、单株叶面积及气生根条数等性状的选择,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便于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产生更多的光合作用产物,实现稳产高产目的。
5 结语
培育耐密型玉米品种和提高玉米筛选密度已经成为大多数育种家的共识。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呈曲线关系,产量在最适密度时最高,品种不同,最适种植密度也不同。在保持玉米单株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植株高度和穗位高度、挖掘籽粒深度和容重、提高抗倒性、增加耐密性是玉米育种突破的关键。
6 参考文献
[1] 王艳青.北京通州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研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11):13-15.
[2] 赵久然,王荣焕.再议玉米耐密型品种的选育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8,16(4):5-7.
[3] 杨孝忱,高旭东,薛兵东,等.玉米的耐密性及耐密型品种的选育[J].种子世界,2010(1):31-32.
[4] 冯鹏,申晓慧,郑海燕,等.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6):92-100.
[5] 刘京宝,朱卫红,黄璐,等.玉米耐密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93-96.
[6] 夏海丰,高玮,王丕武,等.耐密型玉米育种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180-1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