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7-06-20郑荣奕
郑荣奕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摘要:界定了学习倦怠的概念,梳理了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结构测量与影响因素研究状况、国内关于不同类别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今后在四个因方面应引起研究者所重视。一是将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学习成绩进行多因素交互分析学生学习倦怠状况;二是探究内、外源性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三是提出有针对性缓解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对策;四是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针对性强的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关键词:学习倦怠;结构测量;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86-02
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集中在职业领域,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习倦怠的结构测量与影响因素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正式从西方引入,继而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但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全面系统地探讨国内外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状况,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
学习倦怠概念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来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berger(1974)首次对“倦怠”提出了相对概念,所谓“倦怠”指的是某个个体因长时间的压力而不能有效缓解释放进而导致生理或是心理上面的劳累疲劳,指示工作效率低下,对日常工作或接触到的人群没有一个相对积极的态度和认识等多种负面影响。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学者张治遥指出,所谓学习倦怠指的是在学习当中学生因学习压力或因个人心理因素的原因,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个人成就感挫败等情况。目前,中国大陆学者最有代表的定义是连榕、杨丽娴(2004)下的定义,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又没有动力感觉什么都学不会的时候,就容易沮丧、疲乏从而厌倦学习,进而致使有些学生开始厌恶学习,致使学习倦怠的产生。文章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对待学习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结构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因职业倦怠的研究引出对应学习倦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学习倦怠量表也是基于Maslach和Jackson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简称MBI)。其中职业倦怠问卷包含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面中都是由都是由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三个维度来考量的。最开始研究的倦怠表MBI-Hss主要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测量中,第二种版本主要研究教育工作者改编的MBI-Fom Ed,第三种主要研究其他行业的“非与人为服务对象”的人员所发展出来的MBI-Gs量表,三种MBI量表均用7点评分,以频率来表示。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影响学习倦怠的主要是两个因素,环境及个体。在1984年Villanova与Bownas对应大学生所能察觉到压力的相关研究中表明,其中归结出有七大影响因素,其中比重最大的为课业压力,其他因素如考试及时间对于学生造成压力的因素也是比较重。2004年Yang,Hui-Jen对在校的职业学生做过调查分析,其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的资格考试对学生的冲击力很大,进一步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倦怠,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在2006年Cushman Stephanie(2006)也曾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中表明,倦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350名学生都有学习倦怠的现象。繁重的功课、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个人动机、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原因。
三、国内关于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状况
1.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状况,国内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如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的李永鑫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选取了350名在校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高度倦怠还是比较少的。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的学生高于文科;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习倦怠和学习满意度呈较高的负相关,需要进一步探究以改善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山东师范大学的孙爱玲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泰山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抽取537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倦怠的表现主要是情绪低落、策略不当、成就感低等;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倦怠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也不容忽视。专业、性别、年级和环境都对学生学习有显著影响;环境因素中班级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习倦怠的三种现象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南京师范大学的孙晓莉对南京六所高校1036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研究认为,大学生普遍都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学习倦怠占总人数的37.5%。各年级学生在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有一定的不同。
2.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状况,国内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研究仅有10年左右时间,但学者高度重视,目前研究的论文有12596篇,特别是近几年论文数量呈井喷式递增,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有些相关专家结合参考数值来研究高职学生疲倦学习的所有存在因素,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朱小麟采用前人的量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疲倦学习各个维度与其自尊成显著负相关,与成功的外归因及失败的内归因成显著正相关,学生自尊水平與成就归因其他维度均呈显著相关。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王翠荣以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高职学生学习疲倦成负相关,倘若学生将更多的自信放到学习上,其所对应的学习倦怠值就会降低,于此同时社会因素也与学习倦怠也有关联,如果主观支持高,则学习倦怠的相关水平也增高。
四、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学习倦怠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测量工具还不够合理,对策方法操作性还不够强。一是对学习倦怠状况解释不够系统。大多数研究成果强调学生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很少考虑人口变量因素。因此,将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学习成绩进行多因素交互分析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应为研究者所关注。二是不能全面解释学习倦怠的产生。每位学者对影响学习倦怠的看法观点各不相同,这些结论源自对某一主题因素的探讨,很少有人把影响学习倦怠的核心因素放在一起系统分析。如何把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探究内、外源性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应为研究者所重视。三是对学习倦怠教育对策解释不够系统。目前学生存在学习倦怠毋庸置疑,针对目前现象,如何解决此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但涉及学生学习倦怠干预的研究仅仅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理想化对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以付诸于实践。因此,在内、外源性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尤为重要。四是对学习倦怠调查问卷的编制不够合理。目前大部分测量工具借鉴职业倦怠量表,还没有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倦怠测评工具,所以制定合理高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学习倦怠量表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Pines.A.,Kafry,D.Tedium in college[C].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Honolulu,Hawaii,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2210,1980.
[3]张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1989,7.
[4]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632-636.
[5]孔媛媛.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3.
[6]李永鑫.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6):730-732.
[7]孫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