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017-06-20郭建民

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童心习作作文

郭建民

童心,是生命的本真。时间给了我们童年,而童年给予了我们童心,童心也赋予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和欢乐。关于小学生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此标准旨在避免孩子丧失写作的乐趣,建议教师应该主张学生在习作时让童心飞扬,不拘形式,畅所欲言。如此写出的作文,定会出乎你的意料,并且充满了童心童趣和“异想天开”。

童心可师

中午时分,小明让爸爸带他去河边捉蝌蚪,他们走着走着,经过一棵梧桐树,忽然爸爸停下脚步,将食指放在唇边,神秘地说:

“嘘——小声点!蚂蚁在‘放牛呢。”

小明压低嗓子问:“蚂蚁怎么会放牛呢?”

“不信,你自己看。”

小明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于是蹲下来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个究竟。

只见一群蚂蚁驱赶着芝麻般大小的蚜虫井然有序地向树上爬去。不一会儿,便到了树顶,蚜虫像饿虎扑食一样各占一处,伸出尖嘴,插入嫩芽,贪婪地吮吸起来,而蚂蚁却站在一旁警惕地给蚜虫放哨。

“真好玩儿!”

父子两人聚精会神地看了好久,差一点忘了要做的事,还是爸爸先醒过神,对小明说:“别看了,我们还得捉蝌蚪呢!”爸爸催促着小明,父子俩依依不舍地向远出走去……

这是一个有趣的场景,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教育故事:父亲带着孩子一起兴致勃勃观看蚂蚁“放牛”。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的话,应该是孩子带着父亲去看更加贴近实际,因为像这类“无意义”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带引,成人很少会主动去做,我们久已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不暇地做“有意义”的事情,哪里还有功夫和兴致去玩,去看昆虫的生活呢!

孩子、成人、游戏……学生、教师(成人)、作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与游戏一样,孩子玩得快乐,写得也快乐;我们看着快乐,读着更快乐。

天真去雕琢,童心写万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那种单纯地着力于语言文字斟酌推敲而放弃了对生活的召唤与体验,则是习作教学的一种短视行为。”因此我们对平时活跃的、“无法预约”的即时性资源要具备开发与利用意识。若愿园中花木长得美,须有深厚的土壤培植。游戏就是学生成长的“深厚的土壤”,引领学生作文就是要在这片“深厚的土壤”上播种绿色,发现绿色,耕耘绿色,收获绿色——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清明前后,晴空碧净,鸟语花香,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诗早已把孩子的心吸引到了“草长莺飞”的原野之上。如果此时教师还去唠叨着:“早春二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东风吹来,孩子们一手拽着线,一手举着风筝,在草地上飞快地奔跑着……”试想这时的孩子是否已经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怦动。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让孩子“投身其中”——智慧、创意、情感,当然也包括“以我笔写我语,以我语抒我情”的欲望,而一旦有了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就不怕孩子“玩”不出诗意的习作!如在一段时间内,你会发现孩子们对“四驱车”情有独钟,课间的教室、走廊道成了车的世界,玩的花样更是一天一变——“智力冲刺”“飞越峡谷”“百米接力”“狭路相逢”……学生不仅玩出了激情、玩出了创意,也玩转了精彩童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是教师为完成作文教育而预设好的或特意安排的“准备活动”,为文而文的做法只能让孩子对生活产生厌倦,对作文产生恐惧。淡化作文指导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镜,去洞悉一切,既要“看”着孩子玩,又要利用这种活跃的、无法预设的资源即兴开发与利用,要具备强力的资源意识,多关注孩子作文的“原始生成”,留住孩子的精彩创意。

“应允许儿童有适合他的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孩子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让他们做坏事,除此之外,他们享有一切自由。”尽管有的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但是我们不能拒“网络世界”于儿童生活之外,相反,我们应该由此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已经走进了孩子的童年生活,就如同踢毽子、跳皮筋、放风筝一样,已经成为孩子生活的一种精神需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孩子接触网络的权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要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优势,为孩子营造一处绿意盎然、健康向上的习作网络天地。

依其意赏析名篇,理其言吟我佳构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如亲”(叶圣陶),入作者胸中之境,享作者心中之情,在人与文的“对话”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语言,再造有我之新境,这“新境”就是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呈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说白了就是在整合学生课内外阅读所得,而建立在孩子已有的课内外材料上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是在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嫁接”。给孩子一个支点,孩子就能翘起地球;同样给孩子一个厚积的历程,孩子也一定能创造奇迹。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随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楚策一》)

根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战国·楚策一》,给狐狸写诉状!我们的学生会能做到吗?能!即使是一只已被许多人定格为“狡猾”的狐狸,他们也未曾放过:

“狐狸为了找回昔日的快乐,决定向‘森林法庭提起诉讼——大家都骂我‘狐假虎威这可是冤枉我呀!落入虎爪,难道你心甘情愿地将性命送入虎口吗?”(他们由此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狐狸是聪明的;狐狸也是为了生存,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赏识与爱护。)

在“奇文”的疑义处着笔,对孩子来说这并非是“节外生枝”,也并非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原本儿童就是思想和认识发展参差不齐的个体,而且这种方式的呈现,本身也隐含着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欣赏既让孩子发现了自己的“美丽”——被人赏识;又萌生了情感的内驱力——自我赏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哪怕是“浅阅读”,由于长期的“亲密接触”,也会耳濡目染,如孩子笔下的《狐假虎威新传》《新龟兔赛跑》《丑小鸭不”丑”》等作文,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精美篇章。

思维的碰撞与语言的交锋

儿童作文是视界与生命的融合,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相对稚嫩的文字表达,就是要在儿童生命与儿童语言之间形成“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孩子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探究的方式,都与成人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也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岂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如在一次观察黄瓜的作文中,我的“下水文”为了避免与学生作文“撞车”,我写的是中午烈日炎炎下的黄瓜,可谓是别出心裁了。但当我把作文与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赏析时,有的同学就对我的“下水文”产生兴趣,当场向我“发难”:

“老师,黄瓜在中午时都是耷拉着脑袋,那害羞的表情你还没有写活呢……”

“老师,黄瓜是黄的,她怎么会变成红的呢?”

“老师,我认为用《黄瓜》这个题目不生动,你看换成《黄瓜,醉了!》怎么样”……(一语道破天机,“醉”不就是这篇文章的稚趣所在吗?后来该篇作文经过修改润色,发表在《语文导报》上。)

可见,习作指导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徘徊”,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思维碰撞,言语砥砺”的语言实践情境,构建和谐、平等的“习作相长”氛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让学生去争,去较量,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大到文章的题目、立意、选材、构思等等,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界,让学生在多维碰撞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观点,在激烈交锋中历练语言文字,培养学生习作的“原创”意识和“版权”意识。

但是,鼓励学生“找茬”“挑刺”并不能盲目进行,不能因此而伤了学生的心,降低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所以每次作文时教师都要踩好“点”,以利于在“面”上形成思维的扩散,言语的砥砺,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如习作《记一次有意义的比赛》这样比较陈旧、单调的作文题目时,写一两次还可以,若经常写,思维就会趋于一个方向。但如果我们将原来的题目转化为习作要求:选择最有意义的一次比赛写一写,题目自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原本学生都趋向于写拔河、跳绳的现象不见了,不仅将我们课前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写得栩栩如生,就连在家里开展的“亲子游戏”也写得趣味盎然。

奇崛筆墨腹中情,小巧文思天下事

“我生存,所以我创造。”习作教学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更多地要追求一种儿童精神,强化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愉悦。

一分钟是短暂的,是因为她匆匆而来,又匆匆走过;一分钟又是宝贵的,是因为她将生命的激情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中来。

一分钟足以扭转乾坤,足以改变历史。

一分钟更是让我们班的卫生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陷入了沉思:是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短暂的一分钟》)

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情感所至,下笔可成文。“一分钟更是让我们班的卫生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狼籍不堪的教室,孩子们的行动虽然有些“滞后”,但是孩子的情感和言语此时此刻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这期间习作的背景已经形成,习作的动机已经萌动。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文章,关键是老师要有一双慧眼,教师也要给学生一双慧眼,为学生开辟一方天地,让学生自由地“图颜着色”——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进行积极的内省和反思、发现和创造、感悟和积淀,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学生快乐,我们看着也快乐。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本真,就是完全和谐的生态。

而这个“完全和谐的生态”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内部还会不断地产生非线性的放大,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最终实现整个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个到大系统,从外源到自组织,从线性思维到球性思维的转变,从而产生巨大的系统超能,最终促使系统自发地进入一种动态的、功能有序的更为和谐新状态:

学生在耗散,教师在耗散,过程在耗散,一切的一切耗散,而这一切的耗散必然带来习作教学活动科学、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童心习作作文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