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
2017-06-20毛颖
毛颖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实施,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十个手指也有长短”,一个班级不可能没有学困生,而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衡量教育与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所谓“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只要教师从“师爱”出发,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新教育理念,将一部分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稍差的学生看成一种正常的个体差异,找准突破口,从心态上接受他们,从情感上理解他们,从言行中关心他们,就能将他们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学生。转化学困生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根究“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教育所说的“学困生”并不是指生理有缺陷的弱智学生,而是指身体健康,由于后天原因致使品德行为、心理倾向等非智力因素而形成的偏差、或平常表现较好,但由于学习基础差,知识缺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个班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严重的班可能远不只几个。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对于学生个体教育,定义一个学生为“学困生”是相对的,对于他来说也是暂时的。分析一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上的偏差和过失,学生自身的原因。
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才观念
学困生是相对的,在学困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学困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由此可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善待每一位学生,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转化学困生。
在思想方法上要转变教育观念,用辨证的观点对待学困生。首先,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其次,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最后,还应坚持发展的观点。总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而且学困生并非永远是学困生,学困生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坚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此树立信心,从而来挖掘学困生的潜力,使学困生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爱为基点,教师热爱好学生,更应该厚爱学困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找出差的真正症结。只要教师带着爱心,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厚爱学困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就必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人的十个手指头还有长有短。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并非处处都差,时时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时也有一些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要肯下一番真功夫,要有敏銳的观察、分析能力,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专家考证,不经过激励的人内在潜力只发挥30至40%,而经过激励的人,内在潜力可以发挥到80至90%。
转化“学困生”要对症下药
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摸底排队,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于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而成绩差的学生,要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青少年学好文化知识是首要任务,是关系自己美好前程的大事。同时要对他们的作业及时检查,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智力迟钝、反应不灵活的学困生,跟他们讲“笨鸟先飞”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只要肯下功夫,勤奋学习,多练多读,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对那些顽皮,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坚持打持久战。上课时,提醒这些学生集中注意力;作业时,坐在他们旁边看着做,边看边指导,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既能提高他们作业的质量,又能帮助他们改正拖拉、懒散的不良习惯。
转化“学困生”需持之以恒
由于“学困生”的形成是长期受不良影响或接受不正确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首先,要让他们“立常志”而不能是“常立志”。再次,对“学困生”的教育反复抓,抓反复。相信只要找到办法,倾注真情,学困生也能变为“学优生”。
转化学困生的具体途径及措施
建立制度,明确职责 共分几步,分别是: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制定“学困生”结对帮扶制度,强化跟踪流程管理。
注重方法,开展活动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对学困生、教师念好“三字经”,即: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轻易地认为他们有所转变就放心了或放松了,而要时时提醒,时时鼓励,有一点反常现象就应及时引导。对产生反复的学困生仍要尊重,信任他们,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只要教师教育思想端正,教育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新教育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