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止,人自行
2017-06-20朱安澜
朱安澜
生命不能一味求行,而要适时知止。知止方能心态平和,才能更稳地行走。
人们时下的通病,多为“躁”字所困,且一味图行。急躁、浮躁、心急气躁,其实质多為运动式赛跑,一心求行。众生多不清醒,须知:求速求快的是竞技,求实求丰的才是人生;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只会让人陷入人生行路中的死胡同。此时如若你内心知止,畅晓止之哲理,那么,便不会钻进行路的死胡同中去。止,是疾行后对身后足迹的反思,是对平和内心更好的求索。
心知止,方能洗尽铅华。心怀对自我的挖掘和对人生行程的求索,是众生蜕变于浮杂一生的不二之选。《菜根谭》曾道:“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而江一燕便是如此。她在成为耀眼的新星之后,不乘胜追击而是远赴澳洲留学;她不去时装周不拍杂志封面,却每年都会前往山区,只为履行和孩子们的承诺。她正值事业巅峰之际,却于行中知止,不负初心,实属难得。若她当初选择沉溺于娱乐圈的名声,一味前行,或许就不会像如今这般洒脱。人生苦短,何不暂缓脚步,于行而止,“上效长空之开阔,下法大地之包容”,品味人生之乐趣而不为红尘所羁绊,如此,自会有一股无形之力促你前行。
知止,不仅仅是对人生行程的反思,还是对自我性格与心态的一次塑造与历练。于止中,你要逐渐发现自我的缺失,而后裨补阙漏;于止中,你要逐渐认清浮躁的危害并学习止者的智慧,将心态端放平和,以便更稳地继续前行。
自然,只止不行是愚者之法;而智者,“知行知止,知止而行”。一如纪伯伦之言:“大地在沉睡,我们仍在行路。”停止并不是最终的归宿,只是做暂时的休整,而后,步伐才能更稳健。
心知止,而人自行。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全文清晰地按“要在止中行”“为什么要知止”“怎样知止”这三个层次来展开论证,结构严谨、无隙又流动自如。用来支撑论点的论据也恰当、典型。语言优美畅达而又灵动轻捷,将发人深省的哲理悄无声息地融进了诗化的语言中,显示了作者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
【作者系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二(18)班学生,指导并置评:孙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