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水平提升研究
2017-06-20吴超
吴超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摘要:近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专家学者开始注意到自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运用,包括自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研究、指导平台的建设,以及对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等方面。但从总体上,对其进行微观分析的研究并不多,缺乏具体措施。当下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的是具体、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本文运用自媒体技术的传播和运行特点,并结合学工线的实际工作经验来指导就业,使得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试图利用自媒体优势建立新的指导方式,改善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关键词:自媒体;信息不对称;就业指导;精准;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5-02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这一增长态势在2016年可能会进一步延续。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尽管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但是却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巨大挑战。如何帮助高校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就业质量,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与此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开始注意到自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领域运用的广阔前景。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广泛就业指导需求。在高校中,就业指导工作经常被划分到学工部老师或者院系辅导员身上。除了指导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这些老师日常还需要负责大量的档案整理和文字工作,工作量大且内容琐碎,这就使得指导老师的指导时间十分有限,多数情况下更有可能是疲于应付,因此就业指导无法深入、全面也就不难理解了。相比之下,国外高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明显充足。
2.就业指导评价仍停留在“就业率”上。目前,高校往往以就业率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样的考评制度使得各院系更多地重视结果而忽视就业指导过程。多数就业指导老师迫于考核压力,基本上以把学生“送出去”为指导工作的重心和目的,不太关注对学生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实质上,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以“就业率”作为替代,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或者关注点更应该集中在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上面,这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长期细致的投入,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充分发挥服务意识和能动意识,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来精心指导。
二、自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优势
所谓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信息的媒介途径。本质上可以认为自媒体是一种自我信息管理手段,利用自媒体,就业指导老师可以主动地将就业信息推送给学生,学生也可以主动地向就业指导老师反馈自己的就业指导需求,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匹配。换句话说,将自媒体手段引入高校就业指导之中,可以有效降低就业指导老师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总的来说,自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优势涉及以下几点。
1.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体都可以设置公众号,利用这些公众号,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将最新的就业信息和资讯及时推送给学生。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每个公众号都可以设置多个主题,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关注不同的内容。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就业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再者,就业指导老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以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有关就业倾向等信息。提交问卷后,数据结果即可实时显示结果,这样可以方便就业指导老师掌握学生们的就业需求。
2.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自媒体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特征,具备了一种互动性。在这个公共信息互动平台中,就业相关信息的发布、传播与接受都做到了一种互动传播的效果,传播时间也大大压缩,甚至是达到了一种零时差的效果,实现就业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就业信息方面的即时同步。此外,就业信息经指导老师推送之后,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评论的方式对就业信息及时做出反馈,让就业指导老师了解他们对于就业信息的反应。如此,就业指导老师在下一次发布信息时,就能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输入-反馈-输出”的模式。
3.信息表达的主动性。由于自媒体以个人为信息传播主体,因此学生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渠道来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诉求,向就业指导老师发送一个积极“信号”。换句话说,个人可以依据自身的诉求,有选择性的表达自身有关就业指导需求的相关信息,从而增加就业指导老师对其就业需求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这种就业能动性的表达,有助于消除就业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可以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和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利用自媒体提升高校就业水平的措施
1.建立微信群分类系统。目前,对于各高校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就业指导的考核制度,或者是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力投入,可以说困难较大。但是利用自媒体信息个性化的特点则可以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在大一时根据职业大类建立若干个微信群,让学生根据兴趣加入,定期在各群发布信息,让学生先了解该职业的基本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随时更换感兴趣的群。每一学期结束后,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根据群人数的变动情况大致了解学生的职业方向,基于此再对职业大类进行细化、添加或删除,再由学生进一步选择,推送的信息也会随分类的细化而深入。如此,利用微信群分类的方法相当于帮助老师一边建立数据库一边了解数据内容,在四年的时间里,学生能不断缩小自己的职业范围,就业指导老师也能对每个学生的规划有所了解,减少了大四学生选择职业的盲目性。
2.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政府和社会存储了大量与就业有关的公共数据资源,并且随着微信合微博得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合企业通过自媒体发布、分享就业信息。指导人员可以主动关注其公众号,和他们建立联系。并且,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體可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信息接受者过滤掉部分多余的信息,有效的缩小信息收集范围,使得获得的就业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自媒体平台发布人才信息。如此,便能利用自媒体打通和社会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建立和社会联系的就业信息平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3.建立就业情况追踪系统。自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为就业指导者追踪就业情况提供了便利。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定期用微信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是否有工作变动以及变动原因。这些回访信息的收集对于之后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更久时间内学生依然坚持在最初的行业,说明当初的选择至少在方向上是符合学生某种需求的。如果学生在三年内工作上就出现较大变动,则说明最初做出的选择可能有一定问题,就业指导并没有让其明确方向。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和该学生进行进一步交流,分析当时就业选择和目前规划不一致的原因,及时调整指导方法避免类似问题,为之后的就业指导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信息。
四、结语
就业指导原本应该是建立在了解各学生性格、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帮助、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条件的局限使得这一要求难以实现。自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有助于问题解决,自媒体的点对点、点对群信息分享模式,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互动性。若能将自媒体引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且通过一定的措施保证上述特点的充分发挥,则有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市场了解学生,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做到市场导向和学生导向相结合,这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振营.自媒体平民化、互动性传播特征的式微研究——以微博为例.新闻传播.2014年第3期.
[2]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