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根源分析与家庭预防机制研究
2017-06-19张秀兰王恒杰
张秀兰+王恒杰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在最近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每每遇到一些思维幼稚、自我约束能力欠缺、情感表达异常、厌学弃学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试图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抛开复杂的社会原因诸如教育体制、物质主义、网络文化影响等,简单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这些学生的背后,多数存在一个问题家庭,他们的问题行为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与他们未成年阶段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
总体看来,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问题行为有着直接影响,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基础在家庭,关键在家庭”这样的结论在研究者和相关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共识。
早在1955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届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的《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决议》附件《关于防止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就强调,“家庭一般是儿童自幼龄起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表现和行为的发展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
关颖(2012)指出: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中,家庭问题凸显出来。在对2001年、2010年两次全国未成年犯调查资料分析中看到,2010年家住农村的未成年犯占到67.2%,高于2001年15.8个百分点;2010年犯罪前处于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状态的占67.6%,高于2001年6.2个百分点;尽管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2010年比2001年有所降低,但农村未成年犯依然高达79.8%。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特征,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终极原因是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和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失。
莫子川(2013)指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残缺、教育内容缺陷以及方法不当等方面,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为相关实践提供指导,包括处理好家庭关系,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强化家庭教育、完善教育内容,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但这些建议太过原则,缺乏详实具体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胡宁、邓林园、张锦涛等(2009)撰文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进行了追踪研究,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发现,在更大程度上是家庭功能影响着少年的问题行为,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中的卷入维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诸如此类的研究浩如烟海。但现实的情况是,家庭在针对抑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尝试中始终是一块“短板”。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明确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该法从机制上提供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立体化方案。但具体到相关的各个环节则难以有特别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提供给相关群体,在实践中实际上很难落实到位。
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探源及家庭影响的作用机制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把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诸多与家庭相关的要素归并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家庭人际关系
这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基本的情感环境。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亲情,这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核心,或称之为家庭之爱。和谐的家庭成员内部关系会给未成年人以安全感、幸福感、自信感;亲情或家庭之爱的缺失则会导致未成年人情感发育发展障碍,使他们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產生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无处求助因而会走极端;而不能恰当表达的亲情则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中心或家庭角色认同的偏差,误导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另一个层面是家庭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会使得未成年人在社会化初始阶段得到更多助力,走得更加平稳。二者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价值观念
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塑造未成年人基本是非观念的最重要架构。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的时期,都能在观念上找到所属家庭的影子。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家庭的重要成员所持的价值观念是有问题的,那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及其健康成长将具有何等的破坏力。
(三)家庭行为方式
这是物化了的家庭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因为一个家庭的处事方式总是寄托了他的情感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而这是未成年人后天学习做人做事的直接样本。不同的家庭教给后代的东西必然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会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处事习惯等方面深深地打上家庭的烙印。这个家庭是否正直,是否诚实、是否善良,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韧性能坚持、是否急功近利,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他们后代的行为习惯中。难以想象:一个对所有人冷酷的家长会主动影响孩子对别人善良。
(四)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行为方式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上的实质性提升,是一种完全处在意识控制下的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教育能力的核心是是否“会爱”,因为“爱”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只有正确的“爱”,加上必备的知识,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才能导致理想的教育结果。
而现实是:绝大多数问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缺位的,这种缺位使得成长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常体验到家庭之爱、父母之爱。
四、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预防和家长职能履行的社会干预
(一)从家庭层面上,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观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1)自觉重视家风建设,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念和家庭教育观念,特别作为是家庭核心成员的价值观念一定不能与子女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念,重视子女的情感发育和情感需求,用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大的耐心及智慧与子女相处;再者要有效提高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家庭教育能力的核心。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顺畅的沟通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所谓沟通,就是观点的交互,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必须是平等对流、双向互通的。单方面的灌输、强加不可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2)知爱会爱善爱,保障子女身心健康发展。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家长要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大爱;其次,家长应懂得如何去爱,通过恰当的爱的表达和给予,使子女接受爱的正能量,并得到健康成长;再者,要注意母爱与父爱的不同,父母双方各司其职,从不同的角度给子女不同性质的爱,刚柔相济,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呵护并确保不走弯路。
(3)重视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青少年的教育始于最初婴幼儿时期的简单模仿。父母作为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和人生导师,其言行必然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相信每个人都曾见到过一些儿童的语言动作与其父母高度一致,每个人的待人接物无不反应着这个家庭的真实状态。因此,想要一个好孩子,父母就必须力争做更好的父母。
(二)从社会层面上,除了“亡羊补牢”式的措施外,更应重视在全社会普及“家长应该学习如何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大力推进家长教育平台建设
(1)强化对家长实施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家长和准家长普遍重视并积极接受“如何做家长”的教育培训的舆论氛围。在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都需要先培训后入行,比较极端的情况甚至到了“卖煎饼也要资格证”的程度(当然国务院已经下令取消了大量的劳民伤财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作为“人类再生产”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却被完全忽视,不仅没有“岗前培训”,很多人干脆就认为这方面的学习是完全不必要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本能。从重要性和复杂性上对子女教育和我们所从事的某一工种做一比较,也许我们就会改变想法。
(2)由社区组织协调各类教育资源举办家长学校,设置各种交流平台,提供专业培训及家长间的交流沟通机会。在公民社会中,社区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是其应有的职能。当前我们的社区越来越不同于以往“企业办社会”时代,几乎全是由陌生人共同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组织应该负起责任,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各家各户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积极联络、协调各种可能获得的教育资源如教育专家、活动场所、成功家庭代表等,举办各种灵活多样的家长培训学校、家长交流沙龙以及网络家长社区等,为本社区有需求的準家长和家长们提供事前、事中指导和培训服务,提升大家做家长的能力,以此取代出了问题后大家一拥而上去帮助善后的被动工作方式。
五、结语
未成年人问题行为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要从根本上减少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矫正和预防其问题行为,必须设法实现这个过程中成年家庭成员作用的前置。把习惯上花在孩子身上的辅助教育资金用于家长自身的学习提升,将会有效减少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发生,从而使更多的子女健康成长,更多的家庭免除子女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同时有效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任务,也是每个社区的任务,还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关颖.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十年比较——基于两次全国未成年犯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6期
[2]关颖.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的调查犯罪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02
[3]关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在家庭教育[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12
[4]李玫瑾.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与犯罪预防[J].法学杂志,2005.03
[5]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06
[7]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9
课题名称: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DYSB15036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