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迟到现象”的思考

2017-06-19吴杰吴成龙

消费导刊 2017年3期

吴杰 吴成龙

摘要:迟到问题是一个屡禁不止、老生常谈的“顽疾”,很多企业和组织大力治理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本文通过“迟到现象”成因分析、“迟到现象”经济学分析,试图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寻求一些解决改进措施。

关键词:迟到;管理经济学

一、“迟到现象”成因分析

据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13%的上班族每周至少迟到一次,24%的人会每月迟到一次,15%到20%的美国人存在长期性迟到,长期性迟到这一行为造成了接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迟到现象”时常发生,但迟到的原因可谓是千奇百怪,很多时候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者是一种托词而已。

通过迟到现象的原因分析,排除极个别的不可抗力、不可控、偶发因素以外,很多因素是可以克服和避免的。出现迟到现象,除了要分析个人原因,有的时候还需考虑企业、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

二、“迟到现象”经济学分析

“迟到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许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采取各种措施治理“迟到”难题。比如加大考勤处罚力度、运用考勤打卡机、监控等先进技术手段惩治“迟到”,但是往往是收效甚微,甚至带来一些负面连环效应,“习惯性迟到”成为社会顽疾。很多时候不是人们无法克服迟到,而是“占小便宜”“玩擦边球”的趋利心理作祟,导致“迟到现象”屢禁不止。对于“迟到现象”,不妨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完全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对“迟到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生2分钟迟到”的效用满足

据某高校对大二年级学生上课迟到调查分析显示,出现迟到现象的课程数占总课程数的80%以上,迟到1-2分钟的学生数占总迟到学生的数量的50%左右,迟到5分钟及以上的仅占10%以上。

此结果反映出,迟到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玩擦边球”,习惯性的迟到1-2分钟,迟到“2分钟”即可带来最大的效用满足。在既定学分、成绩或者学费投入的情况下,迟到“2分钟”感觉并不会给个体带来多大损失,甚至感觉还有一种意外的小满足。但是从整体来看,却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秩序,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带来不满。

(二)“开会等待”带来的机会损失

开会是职场不可避免的例行活动,但是开会迟到作为职场的潜规则可谓是屡禁不止,有的时候由于个别领导的迟到造成开会时间延误达1-2小时以上。2017年2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未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不得通知市(州)党委书记、市(州)长参加会议,力图缩减不必要的开会次数和时常,提高工作效率。

(三)“航班延误”的供需和成效分析

官方数据显示,整个2015年全国民航完成旅客载运量4.36亿人次,其中正常航班230.5万班次,不正常航班99.9万班次,平均航班正常率为68.33%。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排名世界第二,但“航班延误”却是困扰旅客的老大难问题。2017年航班延误新规1月1日起执行,天气等因素致航班延误,食宿费用旅客自理。

对于飞机出行消费,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习惯性迟到”的消费者往往选择提前1-2小时去机场“候机”,而服务的提供者航空公司往往选择“习惯性延误”,其中的奥秘也显而易见。当供给短缺,需求却很旺盛的时候。消费者为了获得有限的供给,一定是不愿也不敢迟到的。而且相比其他的交通工具,机票的价格相对比较昂贵,迟到的成本似乎比较高。而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只要将“航班延误”3个小时以内,其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造成习惯性延误经常发生。

(四)“约会双方”的时间效率博弈

商业活动中,准时不是唯一的均衡状态,约会双方做到守时,在约定时间完成既定目标,才是时间效率的最大化,一个越是平等的社会,可能迟到的现象就会越少,守时才是常态;反之,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越不平等,才会滋生越多的“等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的不经济性以及社会结构文化等差异,造成约会双方的时间博弈。

三、“迟到现象”改进措施

(一)量化考核指标,迟到惩罚透明化

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都有员工考勤制度规范,要想真正杜绝迟到,还需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细化考核指标,依据迟到的次数、时长给予不同的考核尺度;对于员工迟到的理由和原因要分类分析,找出真正引起迟到的原因认真分析改进: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对于早到或者加班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迟到现象及时的监控、公布、通报,每位员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做到赏罚公开透明。

(二)强化目标管理,弹性工作精准化

量化考核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减少迟到的发生,但在执行过程中如何适度值得商榷,如果过于严苛,往往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企业可以适时推行目标管理,将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流程与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在不影响完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适度给予员工更多的自由空间,激发大家工作积极性。如今一些互联网公司采取弹性工作制,让员工摆脱时间、地点、方式的束缚,激发创新热情。

(三)深化价值认同,团队建设常态化

德国和日本的很多企业员工迟到发生的概率相对比较低,除了其严苛的企业制度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守时”文化。企业在治理“迟到”的问题上,一定要引导员工摒弃个人主义,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和价值导向,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

“迟到现象”是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疑难问题,治理“迟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学讲究一种均衡,“迟到”的博弈需要寻找一种均衡状态,要实现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间的动态利益平衡,还需更多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