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社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2017-06-19孙长甫
孙长甫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
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提出小学的培养目标中,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等内容,便是小学美育方面的目标要求。由此可见,在小学品社教育中渗透美育,是实现小学品社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小学品社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心灵,带领学生去品味美、感悟美。
一、引领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自然之美
大自然好像一首曲,一首无边无际的曲,每个音符都带有动听的音律,每个音节都带着欢快的节奏,每个音段都带有柔美和安适,歌曲自然而不失感点,多似水中游动的鱼儿,自由,愉快。自然景物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最真实的书本、最绚丽的教材。“让儿童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关系,让儿童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执教《壮美的群山》一课,开课伊始我用视频播放《大好河山》让学生整体感受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然后欣赏图片,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从视觉上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接着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或者学过的用来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辞赋。最后欣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诵。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学生的爱国豪情激发到极致。
二、引领学生感知社会之美
1.人物形象之美
《创业者的足迹》中的铁人——王进喜,是一个平凡的石油工人,在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上,用着一不怕累二不怕死的铁人精神,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油井发生井喷时,他又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塑造了普通劳动者默默奉献的高大形象。
2.道德情感之美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之一,热爱家乡和祖国是一种最为自然和崇高的情感。《不能忘记的历史》学习“勿忘国耻”,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英雄的人民》为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感到骄傲,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自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三、引領学生品味艺术之美
世间万物,凡是优秀的都符合美的规律,小学品社课堂上应多创设美的情景,实现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1.诗词佳句之美
孔子曾说:“不读《诗》无以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在品社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种美,是学生精神上得到愉悦,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感染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去欣赏吧,她的唯美,她的哲理,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2.教材插图之美
“鉴于小学品社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教科书中采用了数量比较多的照片和图片,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绚丽的艺术之花》文中展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我国独有的绘画艺术“国画”、独特的艺术“书法”;还有大量的民间艺术:剪纸、中国结、唐三彩等等,大量的文化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思想文化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言必行,行必果”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被中国和世界人民所敬仰,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4.艺术文化之美
书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在执教《绚丽的艺术之花》时,我用视频展示了书法大家们的作品。柳公权的劲媚,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大气,王羲之的委婉。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字字行行,无一不透着美。美在笔画之平衡,美在结构之和谐。
美是难以用语言来诠释的,多彩的生活到处都有美的元素。在小学品社教育中渗透美育,既是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又是教育本身的需要。让我们用美育浸润童心,灵动我们的品社课堂;让我们用睿智的思想、敏锐的眼睛、细腻的心灵,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共同享受创造美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