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贯穿
2017-06-19简燕
简燕
摘 要 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说明文化背景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举例阐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 贯穿
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学到了一些英语,心里非常高兴,如能有机会和一个英美国家的人交谈,往往会很兴奋地把所学用于实践,一股脑儿地问出:“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live? Where are you from?“ 没错,这都是老师教给的语句,可是被提问的老外心里非常的不舒服了,他觉得你没礼貌,仿佛他是受审查对象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知道,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的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不同的人,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的方法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观众前仰后合。这就是存在的文化差异性。那么,什么又是我们所指的文化呢?这里的文化有着他的特定的涵义,和中文的“他没文化”中的“文化”不同。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主客观的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来讲都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诸多方面体现文化。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须体现在语言文字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所学语言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呢?
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首先接触的是日常招呼用语。在教学之前先介绍说明中国人和英美人士打招呼有什么不同,中国人见面通常爱说,“你去哪儿?”,“你吃早饭了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our breakfast ?”。外国人听来会很奇怪,不知道如何应对。其实它的作用就相当于“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此外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没什么特定的或习惯的汉语,而多数英美人士初次见面,表示礼貌都要说”I'm pleased/glad/nice to meet you.“分手时还要说”It's nice meeting you.” 另外送客时的客套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是把客人送出门外,主人说:“慢走,走好”,客人说:“留步”。这些话不能直接用到英语中去,如果说“Walk slowly”"Stay here",听起来则很别扭,意义模糊不明,英语中只要一句“Goodbye”就行了。介绍了迎来送往的习惯,学生知道了这些习惯背景,就不会犯这些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错误了。
在课文的教学中,抓住典型的故事、对话介绍西方的风俗人情。这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最明显表现在他们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上。对大多数英美人士来说,打听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此外,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声明不介意,否则应该避免提问。例如有那么一段小对话,一个中国女孩问一个美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老太太说“It's a secret.”上这课书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与英美人士交往时的禁忌,学生明白了这点后,就不会像个警察似的对别人盘问了。还有就是他们永远挂在口头的赞扬和感谢。我们中国人的美德是谦虚谨慎,而西方人则推崇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方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早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观。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赞扬别人,并接受别人的赞扬。接受赞扬时说“Thank you.”,而不要把中国人的“不,没那么好,你过奖了”( No, not so good. You are over praising me.)直译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把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贯穿其中。例如在课文中出现了“British”和“English”这两个词时,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词都指英国人。上这课书时,首先把英国国家的地理概况、国家的形成告诉学生,并指出这两个词的差异,当学生懂得了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岛组成,在历史上由英格兰统一了三岛,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英国人称“English”,但更精确应该叫“British”,如你对一个苏格兰人或者威尔士人称“English”,就不如叫他“British”更好。又如,有一课文出现了一个小孩对大人直呼其名,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同的。我国对长辈小辈的划分明显,小辈对长辈要绝对尊重,一般都不会直呼其名。而英美国家中你对谁都可以直呼其名,大家显得很亲切,这并不是没礼貌的表现。
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典故、谚语、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结构、搭配、含义都打着语言社会文化的烙印。一般来说,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果学生不了解或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前需以文化旁白的形式进(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8页)行文化背景介绍。比如,在分析英语习语时,可与其相关的传说、神话故事、宗教、寓言与历史背景相联系。例如,sour grapes 意思是“酸葡萄”,表示因得不到而被說成是不好的东西。该习语出自《伊索寓言》。一只狐狸见到高处的葡萄而垂涎欲滴,但数次设法摘取却没有得到,只得悻悻离去,临走时自言自语说那些葡萄是酸的。magpie(喜鹊),在西方文化中,此鸟是报凶不报喜的,所以,英语民族的人们认为此鸟是不吉祥的征兆,因而讨厌它。而在中国,却是真正报喜的喜鹊,人们听到喜鹊叫很开心。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把英语学习好,不了解英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不行的。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往往就会出现“义”与愿违。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使用一种工具,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文化。所以,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习语,还要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本身,还要把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贯穿其中,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英语,这样交流才会更和谐更融洽。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