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再审视

2017-06-19陈静井春妹付毓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审视古代文学教学理念

陈静 井春妹 付毓

摘 要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理念也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其教学理念没有多少变化,教学手段也比較落后,笔者根据当前的教学需要,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变化。笔者认为,现在的教育教学必须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和文学作品基本功,让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所增强。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 教学理念 审视

在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有较多的篇目和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也会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但有些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文化建设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对学习古代汉语言温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进行重新审视。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古代文学课,教师要通过前人的教学经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充和更新。

1在学习古代文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效果难如人意

在古典文学的讲授中,有些教师教课方法比较传统。他们在讲课时经常采用传统教学法,整节课下来也听不到什么主要内容。他们经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刻意加重,其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由此看出,他们的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死板、单一。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厌倦,根本就记不住有用的知识。

1.2学生学习面狭窄,获取古代文学贫乏

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古代文学信息多数是听教师的讲解,了解古代文学的渠道少,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古代文学知识。学生的学习面变得很狭窄,家里也没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古代文学氛围,对古代文学的世界不了解,每天都是死记硬背,收到的信息量很少,获取文学知识贫乏。

1.3偏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课中比较偏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学习中过分的注重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信息的传递。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理解偏差,让学生理解文学的一些常识上会出现失误现象。教师不能正确的分析语言能力和掌握语法的能力,导致学生忽视语法和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继而导致他们的成绩提不上来。学生的古典文学才力与素养日益下降等问题在推进大学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愈加凸现。

2学习古代文学的新思路

2.1注重朗读

我们今天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若不能理解、对接,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寄托,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精神,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接触到文学的内核,不可能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振动。需要注意的是,古人强调生命,并不一定是就作品所写具体内容而言,而是指作品整体,一种超越抽象的生命感。所以古人对诗文的欣赏强调、顿悟、吟咏。因此,读诗的人必须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这个活泼的意象,把握它内在的血脉流通,这些表述都再次说明: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要加强诵读教学,留出甚至挤出时间让学生先读作品,老师事先不要讲解,不要代替学生阅读与感受。否则就是剥夺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作用与内在需要,剥夺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古代文学中的生命精神相互沟通的可能性。因而,类似文学史教材不宜由老师占用过多课堂时间来重复讲授,而是交给学生事先自读自学,从而将课堂的时间留给师生用于作品的诵读和对作品的体悟,然后才是所谓规律性知识归纳。

2.2学习古人优秀做法

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要思考中国古人在进行文学教育教学时的特点与优秀的做法。中国古代的文学教学一脉相承地重视健康的伦理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与道德的完善,这既与中国哲学的生命精神,重人贵人,注重礼乐教化的传统契合,也与中国文学的重人贵人,言志抒情,兴观群怨的传统契合。换言之,在关注人的生命,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实现了同构。

2.3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放到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中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文化、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与交融是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史观研究当然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我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贯穿新理念的《中国文学史》尚未出版之前,可以自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当改变原有的理念,开展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另外,有关港澳台文学以及各地古代地域文学的研究成果也要纳入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2.4把育人放在首位

既然古代文学的突出特质是富于生命精神,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育人”,再加之中国文学注重心灵体验,以抒情言志为主体。中国文学创作与欣赏讲究含蓄之美,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就要求和提醒我们在接受,阐释“传承时应该以感悟”体验为主,改变唯理论“唯讲授”唯阐释的模式,留出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原作品,从古代文学的生动形象入手,引导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进入充满感性形象的世界与充分想象。

联想的课堂情境中,不断体会古人对于人自身,对于外在自然,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悟、思索和实践,不断从前人的思想、情感、体验中汲取当代生存的力量和操守,而不是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去代替学生阅读,感知和归纳,因为,文学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去审美,去感受美,去创造美。

反观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我们恰恰是在这些点上距离古代文学本身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符合文学教学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及其教学特质,重新彰显古代文学对于人生修养提升,人格塑造完善的意义以及诵读、体验等学习方式的意义,不断优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远古前贤的心灵激动,人生体验与生命精神,最终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柏岭.文本·美育·文化:当代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4.

[2] 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0.

[3] 杨敬敏.中国辨伪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2)

猜你喜欢

审视古代文学教学理念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