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生视角看台湾技职类大学的特色

2017-06-19李红卫

职教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特色

摘 要:运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以G大学为例,从师生视角探讨台湾地区技职类大学的特色和是否存在“去技职化”的问题,发现该类高校在办学的诸多方面存在与一般大学的不同之处,特色较为鲜明,且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认可;同时,该类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该问题有一定的必然性;基于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大陆在参考借鉴台湾地区经验时需持审慎态度。

关键词:台湾技职类大学;特色;去技职化;师生视角;质性研究

作者简介:李红卫(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比较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年科研项目“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台湾技职高等教育发展的啟示”(编号:16YY006),主持人:李红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0-0083-0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台湾的技职教育自成体系,技职类学生可以沿着高职学校{1}、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这一通道一直读到博士。2016年年初,笔者参加了某省教育厅主办的“海峡两岸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讨会”。台湾地区与会者多为科技大学的校长,他们自豪地向大陆同仁介绍台湾科技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竟无一人提及问题或教训。台湾的技职教育果真完美无缺吗?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高等职业教育研习交流团赴台调研,台湾科技大学{2}校长廖庆荣在研习交流团结业典礼上发表感言,“台湾‘广设大学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希望大陆在职业教育层次方面不要向台湾学习[1]。台湾陈玫晔博士亦认为台湾技职高等教育存在“升格改制,过分激进”[2]的问题。此外,无论台湾学者还是大陆学者,均认为台湾技职类高校存在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徐南号就指出技术学院和工学院的功能有“重叠”[3]。笔者的研究也显示,“技术学院和工学院除了所招收的学生不同外,其他方面的差别并不是十分明显”[4]。台湾学者林腾蛟等认为,“一般学术性大学与高等技职学校之间的区隔渐趋模糊,重叠的幅度加大”,原因是“高等技职教育的快速大幅扩充,导致技职校院传统的功能与定位失去焦点”[5]。笔者亦曾撰文论述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与升格相伴生的“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6]。台湾学者徐明珠则认为,趋同是双向的,即技职大学普通化、普通大学技职化[7]。

以上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研究者个人体会和观点的阐发,很少有研究者能亲自到技职类高校,倾听师生言论,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材料,而后得出结论。该类高校是否存在“去技职化”的问题、该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否鲜明,该类高校的师生最有发言权。本文以G大学为例,运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前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论可能会对我国大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选取

本研究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8]。本研究选择的访谈对象均来自G大学。G大学位于台湾南部,创办于1995年,是一所典型的技职类高校。举办一所与产业界需求紧密结合的大学是其办学宗旨,培育具有敬业乐群、卓越创新精神的产业发展人才是其培养目标,着重实务应用研究与服务工作,以彰显技职类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根据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评鉴协会进行的科技大学评鉴结果,G大学位居公办科技大学总体绩效前列,南台湾第一。

本研究选取了G大学4位学生、6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他们的基本情况如表1、表2所示。4位学生中有一位是从一般大学转学而来。6位教师中有多位曾在一般大学任教过,也有教师目前仍在一般大学兼课。所以,两类高等教育的特点,或者说差别,他们有切身体会。

表1 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资料收集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一方面,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另一方面,在访谈提纲的设计上,尽量避免受访者迎合研究者的意图作答。例如,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访谈,研究者都不会一开始就提及“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而是先做一个铺垫,如采访学生,会问及他在高职的学习情况、报考G大学是自己的选择还是父母的要求、是否了解G大学的性质、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和自己当初的期待是否一样、是否和自己在一般大学就读的同学聊过专业学习的情况,至此,才会抛出核心问题——有人认为:台湾地区的技职类高校存在“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三、关于技职类大学特色的研究内容

(一)多数受访师生认为技职类大学有自己的特色

1.教师选聘重专业工作经历。多数受访教师认为,传统大学注重研究、发表,技职类高校招聘的教师一般要有实务经验。Y教师:“如果应聘者有从业证照那就更好了,我就有财务分析师证照。”L教师所在的环境安全系,“系上很多老师都是在业界服务了一段时间后进来的。大概有1/4的老师是从工研院(工业技术研究院)过来的,也有一些过去是担任工程顾问公司的工作。”采访学生A获得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在外面工作过,经验比较丰富,很多老师现在还在外面接工作。”被采访的6位教师中,有5位均有实务工作经验。

如果进来的教师无专业工作经验,或者即使进来时有相关经验,按照有关规定,在任教期间也要到业界去。S教师:“我们被要求每三年要跟企业界有一定的沟通时数,传统大学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他们只需要研究就好了。”Y教师:“我们叫‘深耕计划,我们可能离开企业太久,三年或十年,已经不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所以要回流到企业去实习。”打铁先得自身硬,技职类高校要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如果教师对此知之甚少,培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2.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培养业界需要的实务型人才,是技职类高校的培养目标。所以,与一般大学相比,技职大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由一般大学转到G大学的学生N被问及两类大学有什么区别时,他说:“科大比较重技术、实作的部分,一般大学重理论,就是怎么计算理论值之类的,比较偏学科性。”学生E也有同感:“我有一个高职同学,她是以高职生的身份考上了一般大学,和我一样选择了应用英语系,但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我们一二年级的课程会比较重视听说读写,但他们比较重视理论方面,比如说像语言学概论那一种的。”

(1)课程设计。实践实验课程的比重较大。L教师:“我们实习的比例、整个时间都比较高。我们有暑期实习,也有整个学期在外面实习,也有期中实习可以选择。所以专业实践在四年内相对比较长,跟一般大学都在课堂里上课是不一样的。”N学生:“一般大学做实验很少,做的实验也比较简单。比如接个电路板,然后去验证你的理论值是不是正确的。而科大这边会有一连串的数据、做法等等,那边就没有。”N学生的体会与L教师的观点形成了印证。

教学内容会考量学生考证的需要。C教师:“课程设计方面会以执照考试的项目为主要的考量,比如说环工技师考的项目是哪一些,开课的内容就会偏向于要考的内容。”

教师根据业界需求自主设计课程。Z教师:“我教的课程几乎都是依据业界的需求,自己去开设学程。学生如果不擅长结构计算,他可以去做法规,可以去做房地产中介,可以去做不动产的评估。”

跨学系的实践课程设计。L教师:“我们学生虽然进来是环安系,但是他必须要到营建系、电通系、机械系去学工程实作。我们希望学生不只是在这个领域,在其他领域的实作方面也有机会去接触。”

(2)教学方法——做中学。实践课程多在实务工厂或业界进行。L教师:“我们有实务工厂。一般大学可能也有跨学系的课,但都是在课堂上的。而我们工程实作课是在工厂上的。”学生E:“有些课程,老师会让学生去补习班学习怎么当一名外语老师,或者带学生到航空公司学习怎么当空服员。”

“双师”共同授课。Y教师:“我们会请一些外面业界的主管来帮忙协同授课。”X教师:“我们在平常的课程中会进行很多实务演讲,会请很多业界的人,因为我们是财管系,所以我们请的演讲者多半来自银行啊,或证券公司啊,甚至是一般公司,因为也有学生毕业后想去一般公司的财务部门工作。”

专题课程实务化。X教师:“我们有专题课,比如说,如果有学生想创业,就会有老师带着学生做创业型的企划书。还有老师带着学生去开发一些投资软件,我印象中有一组学生是老师带他们开发一个教国小生(国民小学学生)如何去了解投资理财的软件。我曾经跟一个一般大学的老师聊过,他们也会做专题,但不会特别强调往实务的方向去做,就看学生的兴趣是想做什么。我们科大财管系老师就会有这个认知,会引导学生尽量往比较实用的方向去做。”

鼓励学生考证照或参加学科竞赛。X教师:“因为是技职体系,所以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去考证照。财经方面的证照我们都会列出来供学生做参考,那就看学生的兴趣是要往银行走还是要往证券走,还是要往保险走。我们也会鼓励学生去考一些比较高级的证照,比如证券分析师、财务分析师等,这对学生的就业有帮助。有老师鼓励学生去竞赛,学生也有得奖的。系上会补助学生一些考证照或参加比赛的费用,补助多少要看系上的经费多少。”

(3)课程考核及毕业要求。实习课须有业界导师的评分。S教师:“实习本身就有时数的要求,学生是一定要达到的,这个我们系上有规定。考核就是由学生实习所在地方的业主,或者说他的雇主给他一个成绩。我们老师也会打分数。”

多元实作课可以替代部分理论基础课。L教师:“因为我们学生来源的关系,一些学生可能过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课,比如工程数学等,学起来会比较吃力,那这一类的,我们就给他另外一种选择,多元实作,就是说他可以不修工程数学,但是要多修一些实作的课,也可以毕业。”

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对专业证照的要求不同。被采访的教师大多表示,学校会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证照,“没有强制性的说如果没有证照就不能毕业”。但有个别教师表示,对他的课程而言,这是必须的。Y教师:“我一般是教必修课,会规定这一门课必须要考什么证照,考过你才有可能PASS(通过),不然会被DOWN掉(考试不通过)。”

(4)学生出路。与一般大学相比,技职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要多于考研深造的{3}。这可能与两类大学不同的培养目标有关,Y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他们毕业就直接到业界工作,传统大学是希望他们再攻研究所。”实际情况也大抵如此,X教师感觉“近几年学生就业的意愿是比较高的”,Z教师感觉“学生读研究所的意愿在慢慢降低”。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就业质量较高,L教师:“业界还蛮喜欢我们训练出来的学生。台湾南部有很多的科学园区,几乎每一间大的工厂都可以看到我们学生的身影。我们系有环境的,有安全的,有卫生的,这些都是业界比较需要的。”該系S教师认为,学生受业界欢迎,是因为该系有较高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我们卫生的话在台湾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很有信心,就业绝对不是问题”。

3.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自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要开展科学研究以来,研究就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尽管技职类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业界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但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做支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尽管是技职类大学,也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组织的评估,而科学研究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技职类大学也要开展科学研究,不过,科学研究的内容或者说重点与一般大学不同。研究者未专门设计有关科学研究的问题,相关内容是在了解教师考核或职称升等时获得的。L教师:“因为我们是科技大学,所以希望有一些产学合作的计划。我们系上大概是全校产学合作最多的,全系22个老师争取的产学研究经费经常是超过一亿元新台币的。”Z教师:“台大、成大等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考核特别着重论文发表。”L教师:“技职大学老师的升等有所谓的多元升等和著作升等。多元升等就是你有很多的专利也可以升等,或是你有很多的产学计划。”总之,技职类大学的科研是应用型的导向。

4.重视社会服务。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自此,社会服务就成为了高校与教学、科研相并列的第三大职能。与产业界需求密切结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技职类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宗旨,所以,与一般大学相比,技职类大学会更加重视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社会服务是该类大学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凭借产学合作计划实现多元升等。社会服务的内容多与教师的专业有关,如环境安全系L教师讲:“我们学校有毒灾应变中心,哪边哪个工厂有什么东西泄漏出来,我们要马上去做紧急的应变。所以在南区有什么事故,我们都要出动。另外,我们会在环保、安全方面参与很多公家单位的工作,比如审查呀评鉴呀。所以我们每个老师还蛮忙的。”

(二)个别受访师生认为技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差别不大

技职大学特色被多数师生认可的同时,亦有个别师生认为技职大学在整体上或在办学的某些方面,与一般大学的区分度不够。Y教师:“技职大学理论上讲是以培养学生直接就业为主。但现在传统大学也要求学生考证照、去实习,所以跟技职有点重叠。原因可能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所谓无缝接轨,就是学生毕了业要赶快就业。这就逼着传统大学,像台大、成大这些学校,学生培养的后半段,也开始走向技职这一块。技职院校呢,因为要凸显自己的研究能力,就会让学生去国外,像美国的大学,做所谓研究所的进修。这就有点回到所谓一般高教的概念了。所以台湾的传统高教跟技职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A学生也持相似的观点:“其实我一直觉得科大和大学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虽然教学的内容、难易度有差别,但两类大学都是分系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有教师认为两类大学在教学内容、考试内容方面的差别不大。Z教师:“技职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考研究所,所以这个部分就会变得比较模糊。另外,技职大学跟普通大学学生的就业是完全一样的,工作项目也一样,所以,两类大学的教学内容也都差不多。”亦有教师认为技职大学教师的选聘、考核与一般大学没有差别。C教师:“两类大学招聘教师没有什么差别,博士学位是门槛。入职条件都一致的,没有差别,就是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发表在什么样的期刊,审查委员据此来判断你有没有教师资格。”X教师:“据我所知,一般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大方向也是这样子,教学、研究、服务、行政。”

四、关于技职大学“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研究内容

(一)趋同观

部分师生认为两类大学存在趋同的问题。C教师:“技职类高校与普通大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原因是台湾的技职体系并没有落实。”Y教师亦认为两类大学有“重叠”,“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所以,“两类高校在趋同,甚至以后技职院校和传统大学会合并。听说中山大学要和海科大合并,传统大学和技职大学合并,这不是第一次,以前就有这样的案例{4}”。学生亦有持此类观点的,E学生:“我认为不是‘去技职化,台湾是在‘推技职化。因为发现很多高中、一般大学的毕业生理论方面很强,可是在职场上,他们的应用能力却没有技职院校的毕业生强。关于趋同,我认为是有的。我们技职学生一直在走实务的方向,但到后来发现,其实还是要懂一些理论的。比如,教一个小朋友学英语,当他们不知道怎么发音的时候,我们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就要透过理论、透过研究去发现。如果只是一味去实作,可能就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二)非趋同观

部分师生认为两类大学不存在趋同的问题。X教师:“未来两类学校会不会变成没有区别的,或者说全部都是一般大学,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政府的政策还是会做这样的分类,只是在运作时要看各个学校有没有朝那个目标去进行,可不可以把技职的特色发挥出来。”学生N亦认为:“没有趋同,一个理论,一个技术,一个比较重实作,一个比较偏向理论研究。”女生W:“首先,两类学校的师资背景不同,授课方式也不同;其次,学生的类别及背景也不相同,学习方式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应该不存在趋同的问题。”

(三)“之前是、现在在修正”观

多名受访教师持这种观点。S老师:“以前有这种趋势。”Z教师:“早期有这样的问题。”L老师对这一演变过程及原因做了描述:“早期我们有所谓的专科学校,或是叫技术学院。那个时期是分得比较清楚的,技职院校比较重视在工厂或是做一些比较实务的操作。后来,时代在进步,毕业生在工厂也不能只是动手,也要懂电脑,也要懂些理论,所以技职院校慢慢就與传统大学的区分没有那么大了。所以,两类学校其实曾经分开过,后来有点合,但目前又觉得好像还是要分开一点。历经过好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分分合合,所以这部分有些挣扎。”

技职类大学与一般大学趋同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L教师:“科技大学强调理论,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技职学生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提升,但坏处是在实务方面变弱了,很多学生出去还是不会动手。这可能是目前很多学校遇到的问题。”Z教师:“目前专科学校在萎缩,专科学校大多变成科技大学后,基层的操作型人才就供不应求了。”S老师:“当我们发现,这样会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产生学用落差,也就是我们训练出来的学生可能不是业界需要的人,因为他太学术性了,所以我们在修正。”

如何修正呢?S老师:“比如,教育主管部门会要求我们老师先去跟企业界做互动,先了解他们需要我们训练具有怎样技能的学生。”Z教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大学的分类分得更清楚一点,让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可以进入业界,成为基层实务型人才。为此,修订完善技职教育法,把要求学生实习和考取证照、教师去业界服务列在技职教育法里。政府也会拨专门的经费,让技职院校增加学生实训的设备。”

五、讨论和建议

(一)技职大学“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与G大学教师进行访谈,有时会感觉到他们彼此就某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矛盾的。例如,有教师说,技职大学教师的选聘与一般大学“没有差别”,也是“看你的博士学位、研究和论文”。但有教师认为“有差别”,“特别希望他有一些实务的经验”。有时,甚至同一个人的回答会前后不一致。有教师开始时会和研究者滔滔不绝地谈两类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差异。但当研究者问及技职类大学是否存在“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两类大学差别不大,存在趋同的问题”。

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呢?一是发展观,即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这些问题。正如多位教师所言,“先前”、“早期”确实存在技职类大学“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所以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才会在2010年推出“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前文提到的“深耕计划”、“多元升等”等有助于突显技职大学特色的举措,就是“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特别强调并重点实施的内容。二是普遍规律观。尽管两类大学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毕竟都是大学,均属高等教育的范畴。所以,一方面,两类大学都要承担一般大学的使命,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于是,两类大学对教师的考核都会关注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成效。另一方面,两类大学都会受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制约。正如学者邬大光所言:“虽然我们讲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承认经济与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重大影响。但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毕竟还是教育,在应用型教育中,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教育规律。”{5}比如,理论联系实际,既是一条教学原则,又是一条教育规律。技职类大学培养实务型人才,自然要重视实践教学,但也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笔者曾撰文分析指出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在高等级技术人员形成中的重要作用[9]。同理,一般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但是,一方面,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也离不开实践教学,比如,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实验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般大学也不可能完全排斥实践教学。一言以蔽之,一般大学与技职大学的差别,不在于理论或实践教学的有或无,而在于比重的大或小。

关于两类大学的趋同,组织社会学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张建新等认为:“英国大学与非大学(主要指多科技术学院)处于同一组织场内,强迫、模仿和社会规范三种机制使得大学与非大学在同时适应同一制度环境中表现出趋同性。”[10]周雪光亦持同类观点:“在合法性机制的作用下,组织之间会相互模仿,久而久之,会产生趋同现象。”[11]笔者在《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控制》一文中,借鉴此类观点,对大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趋同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更多的时候是高职院校在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在向普通本科院校靠拢。”[12]因为“当环境不确定、各个高等院校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佳方案的时候,他们最可能、也是最稳妥的做法就是模仿那些已经成功了的高等院校”[13]。台湾地区技职类大学“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亦有这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技职类大学刚刚起步时。

(二)技职类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认可

尽管台湾地区技职类高校存在“去技职化”、与一般大学趋同的问题,但勿庸置疑,该类大学的办学特色是鲜明的。一方面,该类大学有不同于一般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另一方面,教师选聘、考核与晋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毕业要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均围绕和服务于前述定位和目标的达成。“这一点与一般大学不同”是受访师生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本研究的参与者张子男作为一名从大陆普通本科院校去台湾G大学访学的学生,也明显感觉到了两类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同。G大学的实验室每天都对学生开放,每个学生在大學四年内都要自主完成一个实务专题。而在原来学校只有实验课的时候才有机会去实验室。G大学的实验课跟理论课一样,每周都要上课,都要做实验。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务课,都会与实践相结合,如实地参观、实际操作、业界技师到校讲解等。而原来学校同类课程的实践性则明显不足。在采访过程中,研究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师生对这些特色的认可。让学生谈两类大学的差异,他们会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有学生还会举实例说明。学生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就读的技职大学的特色,而且十分认同这种培养模式,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有学生告诉研究者,她之所以选择高职,是因为自己喜欢做实务,不喜欢只读理论。高职毕业后可以读技职类大学,成为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与学生相比,教师对技职类大学特色的认同度稍低,但他们依然知晓自己工作的大学的类型、特色、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而且亦会努力践行之。

(三)从大陆实际出发审慎借鉴台湾地区举办技职类高等教育的经验

台湾地区技职类大学的发展符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规律,多数师生对该类大学特色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关教育政策及办学模式是成功的,或者说是有成效的。目前,大陆正在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可以参考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但不可简单移植和照搬其做法和模式。台湾地区和大陆一家亲,血脉相连,同文同种,但是,台湾地区发展技职类大学、大陆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台湾地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要构建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其驱的两条通道。但技职类大学的大发展,则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主要目的是顺应民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技职类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技职类高校的学生以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技职类高校由“教育部技职司”管理,而非“高教司”。大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背景和目的,一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路径是现有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而非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大陆拟转型高校本科学生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非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高校由教育部高教司管理,而非职成司。这是海峡两岸举办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当然,也有共同之处。既然同为应用型高等教育,两岸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其内涵、特色的理解就不会大相径庭,该类教育就一定会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所以,在借鉴台湾地区经验、推动大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又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而是从实际出发,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注释:

{1}高职学校,是台湾高级职业学校的简称,与大陆高职的含义不同,相当于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

{2}台湾科技大学的前身即1974年成立的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是台湾最早的技职类高校,现为该类大学的“领头羊”。

{3}据有关资料(来自两校网站),截至统计时点,G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已就业及拟就业的比例为78.1%,已升学的为19.2%;一般大学(ZS大学)同届毕业生已就业及拟就业的比例为23%,已升学的为44%。

{4}据有关资料,2000年嘉义技术学院与嘉义师范学院合并组成了综合性的嘉义大学。

{5}引自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某省举办的“海峡两岸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

参考文献:

[1]孙平.高职院校“升本”冲动的反思性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4):155.

[2]陈玫晔.战后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与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3:124.

[3]徐南号.台湾教育史[M].台北:师大书苑公司,1993:24.

[4]李红卫.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台湾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30.

[5]林腾蛟,等.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现况、政策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26.

[6]李红卫.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0(7):31.

[7]徐明珠.提纲挈领整并技职院校[N].“中央”日报,2002-6-21.

[8]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36.

[9]李红卫.对职业学校兼顾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7):13.

[10][13]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87,86.

[11]周雪光.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2.

[12]李红卫.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控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2(6):58.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特色
时代特色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