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符号化及其影响研究
2017-06-19伍乐平苏颖
伍乐平 苏颖
“中国红河哈尼梯田”在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农业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以来,哈尼梯田游客数量逐年增长,每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级发展,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化傾向也越来越明显,梯田景观成为一种虚拟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视觉符号,带来旅游活动形式单一、当地人获益较少等一系列影响,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旅游景观与符号化
“景观”一词指的是“可供观赏的景物”。传统意义上,旅游景观(Tourism Spectacles)指被纳入人类旅游活动范畴的一切视觉吸引物,包括各种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等。本文所说“符号化”指旅游景观在旅游开发的作用下成为旅游消费符号的过程。
赵毅衡指出,符号化即对感知进行意义解释,是个人意识与文化方式交互影响的结果。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称为“再现”或“表征”(representation),就是用某种在场的感知表示某种不在场的意义。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受者对物的感知“片面化”,使感知成为意义的“简写式”承载。杨振之、邹积艺指出,旅游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旅游的“符号化”就是旅游符号的表象化,旅游的文化内涵被简单化、表象化,文化的内在精神被忽略。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符号化的过程
麦坎内尔(Dean MacCannell)探讨了旅游景观与符号象征的关系,指出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旅游象征包括“旅游景观一旅游标示物一旅游景观”的转换,旅游吸引力的产生是一种“景观神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旅游标示符号产生的过程。
哈尼梯田被世人知晓源于视觉符号的传播。哈尼梯田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以梯田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并围绕它发展了一整套有机的文化符号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位于哀牢山深处的这一奇观并未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直到1993年3月,法国摄影师阎雷来这里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哈尼梯田才引起世界级的轰动,游客不断增多。为了发展旅游业、获得经济收入,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了一系列“视觉旅游符号”的生产。如在梯田核心区的箐口村等地恢复重建蘑菇房、修建停车场、寨门、文化广场、图腾柱、水难、水碾、哈尼文化陈列馆,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及文艺队等。在老虎嘴、多依树、坝达、箐口等景点建成观景台、停车场和旅游环线,相继建成了一批星级酒店。2008年12月,引入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哈尼梯田景区进行管理,建设了一系列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将一些主要景点的观景台围起来,实行门票收费制度。目前,展现哈尼民族文化符号的哈尼小镇、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得益于视觉图像符号,同时也受到图像符号的制约。海德格尔(Heidegger)指出,“图像化”是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胡易容认为,“图像”符号是理解和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强大的媒体作用下,在图像的洪流面前,个人是只能被动接受,无法选择。哈尼梯田的符号构建主要是通过旅游宣传册、摄影作品、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网站、博客、微信所呈现的各种视觉图像符号来进行的。在以“吸引眼球”和“简单复制”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很少有媒体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深度报道。在传媒的作用下,哈尼梯田逐渐被截取为一张张摄影图片,成为一种视觉图像符号。在“读图时代”,大多数旅游者在来哈尼梯田之前并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了解,而只是接触到一些片面化、碎片化的视觉图像符号,在旅游结束之后,又进一步将它们传递给亲朋好友。
今天,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已经变成寻找和验证视觉图像符号的过程。所有旅游指南和摄影指南都明确指出,哈尼梯田最美的季节是冬春季节,即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这段时间处于“泡冬水田”的休息时期,贮满了水的梯田会在不同的气象和光照条件下,呈现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光影效果。这些独特的视觉图像符号让游客们如痴如醉,将哈尼梯田誉为“光影圣地”。然而,从符号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这种对“光影圣地”的符号朝圣却是非常表象化和片面化的。很多旅游者都是行色匆匆,一大早起来拍完梯田日出就回旅馆睡觉,下午再拍一下梯田日落就走人,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都十分有限。人们为了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梯田照片,把光线、摄影器材和技术当作旅游活动的焦点,事实上沦为了视觉图像符号的奴隶,对深厚的梯田文化和创造这一奇迹的哈尼人却视而不见。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符号化的影响
哈尼梯田景观符号化有助于加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产生品牌效应,有利于消费者做出旅游选择,还可以增加景观的附加价值,有利于旅游景区进行营销。但是,由于在各种符号中过分注重视觉图像符号,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旅游为当地带来的经济和文化效益比较有限。游客只注重视觉符号而不关注哈尼人及其历史文化,造成旅游景观与民族文化空间的割裂;如果因为天气状况欠佳而看不到“符号化”的梯田美景,会造成旅游者的不满足感,影响到旅游体验和评价;由于主要的旅游活动是拍照,形式比较单一,旅游者容易出现视觉审美疲劳,看完一处梯田便不太想去看另一处;由于淡季和旺季明显,导致旅游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冬春季节游客爆满,住宿和停车困难,而夏秋季节则比较冷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花在吃住上的消费也不多,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多;游客只看梯田而不关注当地人及其文化,也不利于对哈尼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对策
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旅游景观的范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景物,还应该包括其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及其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视觉语言和图像、影像,也包括声音、触觉、联想、身体体验等。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应该从视觉图像符号拓展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符号和身体体验符号,寻找新的符号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标示符号;加强当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文化补偿,使当地居民受益;拓展梯田旅游景观符号的范围,将哈尼族的神山、神林、溪流等自然景观和民居、服饰、生产生活活动等民族文化景观也纳入其中;在旅游淡季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如哈尼族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欣赏等,增加游客与当地人的文化交流;加强游客的身体参与程度,开发多样性旅游符号体验,如梯田插秧、薅秧、打谷、捉泥鳅、捞鱼、水果采摘等;吸引外来人员创业,实行“一村一品”战略,打造一系列具有符号特色的旅游文化村。提倡智慧旅游,利用信息技术对哈尼梯田及其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发布全面的旅游信息,通过电商宣传推销具有哈尼梯田符号特色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