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交流研究
——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2017-06-19翔,沈

无线互联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印花布文化交流南通

于 翔,沈 美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与智能化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交流研究
——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于 翔,沈 美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与智能化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生动与自然等特点,是承载当地文化的最好载体,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竞争力有效措施之一。如何更好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开发,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我们自己的”文化交流工作,从而实现“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跨国界交流与传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交流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文化交流方面存在巨大优势: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更为丰富多彩的数字方式、更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以及越来越普及的互联网来向世界展示南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不仅对我国濒危的非物质遗产拯救、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与经验,而且还使蓝印花布所携带的传统中国优秀文化更直观、更便捷、更快速地传播,极大地促进了蓝印花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视;在各级政府与社会的帮助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交流已发展成利用更为先进的理念、技术与手段来实现[1]。鉴于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知识属性和文化特点[2],针对“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及其文化交流开展的研究却非常少,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对其数字化建设开发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很多工作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因此,本课题希望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及方法,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发实现“南通蓝印花布”数字资源库及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建设,为南通蓝印花布及其相关文化在数字领域的保护、传承与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

1 应用背景

众所周知,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推动传播直接反映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丰富。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时,必须以追求文化的民族性为基础,以坚持“我们自己的”为核心,去消化、吸收、利用外国文化精华,从而实现将优秀的外国文化精华充实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并通过文化实现展示时代特色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文化的现实价值[4]。

然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南通蓝印花布,其数字化建设却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蓝印花布的数字化建设开展相关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就凤毛麟角了。由此,以蓝印花布博物馆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博物馆、电子商务、微课、VR等数字化手段,努力探索一条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及其关纹样的数字化保护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就显得势在必行。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2.1 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即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可以进入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的技术。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5]。

2.1.1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数字化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

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尼康相机为其进行数字化图像的采集,采集后的效果完全能满足实验要求。另外,针对蓝白两色的蓝印花布这一特点,对其数字化图像进行包括灰度化、中值滤波去噪和归一化等相关预处理,尤其是灰度化处理,采用加权值法与最大值法结合的特点,经大量试验后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灰度化处理:

图像特征提取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图像对象,其图像分割的分类依据也不同,与之对应的分割算法也完全不同。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主要有阈值分割、基于变形模型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分割、聚类法分割等等[6]。而针对蓝印花布只有蓝白两色的特点,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通过加权值将基于阈值的分割算法及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算法相结合来分割蓝印花布纹样的最终解决方案[7]。其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提取效果

2.1.2 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以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图像为对象,利用Java EE与OpenCV及M ysql数据库开发与实现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数字化资源库,创造性地提出保存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图像新途径的同时,开发、设计出“以图找图”的搜索引擎[8],为南通蓝印花布的数字化打下良好基础。其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资源库首页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

文化构成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3个层面构成[9];物质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其中融合着精神文化元素,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制度文化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制约作用。不同层面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所以在传播过程中物质文化、技术文化传播更容易,传播范围更广,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往往深入人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传播过程较缓慢,需要循序渐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分析研究表明,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相关文化交流应主要集中于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首先:商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商品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商品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而商品贸易则是影响最直接也最深远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商品贸易不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行文化传播,商品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创造者所代表的精神文化。接受一种新的商品无形中也就接受了这种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蓝印花布所蕴含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通过商品这一形式流传开来的。所以,推广蓝印花布相关商品,既有广阔的经贸市场,又有丰富的文化交流内容,通过电子商务能有力地推动蓝印花布的电商发展。

其次,一方面,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多领域的、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交流片面地理解为展示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而蓝印花布纹样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具独特性的精神文化瑰宝。充分发挥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蓝印花布资源,通过积极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纹样内容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开展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如人才培训、VR虚拟制作技艺、图样开发等,既能满足对中华文化需求但又缺乏应有认识的人的需要,又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最后,南通蓝印花布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广泛,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让蓝印花布及其所承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使更多的人被对蓝印花布传统制作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从吸引到感兴趣到喜爱是要不停探索的问题;另外,如何将蓝印花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使更多的群体感受到我国传统图案纹样及其寓意,进一步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并赋予传统蓝印花布新的生命活力及意义则是要更加深入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毋庸置疑,对蓝印花布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蓝印花布数字资源库,不但克服传统表现手法及传播渠道的局限性,真实地再现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制作技艺及图案纹样,而且还使蓝印花布的技艺、纹样及其所携带的传统文化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更加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此,也更加有利于蓝印花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另外,利用数字化后的蓝印花布纹样进行虚拟重组、修改,在打破沉重蓝印花布传统艺术的同时以更加鲜明、活泼的形式满足现代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并最终以商品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数字化+品牌”的模式,为蓝印花布产品打开更为广阔的经贸市场,扩展蓝印花布商品流通的范围,从而有效地促进蓝印花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更为丰富的文化交流内容,使蓝印花布及其相关文化重新在现代人的现实世界中重放异彩。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明俐.基于颜色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10.

[3]薛东前.文化交流、传播与扩散的通道—以中国丝绸之路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781-786.

[4]黄向阳.文化交流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存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4.

[5]袁杰.基于内容的综合多特征图像检索方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

[6]翟剑锋.基于多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7]于翔.沈美颜色相似度在南通蓝印花布图像检索中的应用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48-52.

[8]沈美,于翔.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AVA EE框架下的图像相似度研究[J].科技视界,2014(35):28-31.

[9]陈本栽.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中俄关系全面发展—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的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02(8):43-46.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Nantong blue calico for an example

Yu Xiang, Shen Mei
(Ιnformation and Ιntelligent Science of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Ι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lexible, vivid and natural, which is the best carrier of the local culture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maintain “our own”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ulticultural pattern.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develop nonmaterial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how to better adopt advance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Ιnternet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our own” cultural exchange work carried by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realize the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 ination of “our own” cultur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the field of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exchange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实践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研究为例;项目编号:2014SJD644。

于翔(1975— ),男,江苏南通,硕士,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图像数据库。

猜你喜欢

印花布文化交流南通
黄梅君作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