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六十年华诞 继往开来谱新篇
2017-06-19何小威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六十年华诞 继往开来谱新篇
1920年,在上海这个造梦的地方,我国动画电影之父“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和万超尘在完全自学,纯手工的条件下,于1926年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动画电影《大闹画室》。30多年后的1957年4月1日,脱胎于东北电影学院美术片组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漫画家特伟成为首任厂长。此前为战乱所累的“万氏兄弟”也相继回到了上海,成为美影厂的灵魂人物。自此,中国动画正式进入了“美影厂时期”。从“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到水墨片、折纸片、剪纸片等类型的开创,再到中国动画电影的“中国学派”形成,美影厂以民族特色的姿态,历经六十年的风雨,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一部又一部经典,令人叹为观止。如今,美影厂“六十年不忘初心,一甲子继往开来”,意图打造中国的“迪士尼”。 文/何小威
回首过往:华丽崛起,两度高潮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1957年4月正式建厂时,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生产能力为年产14-15部。而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两度高潮和两度辉煌,第一次是60年代初期,第二次是80年代初期。
60年代初期,因为政策上的宽松,美影厂进入了第一个创作高潮,文艺上鼓励大家创新,只要是适合美术片样式的题材都可以付诸实践。当时的美影厂,整个创作氛围很踏实,所有人都沉下心来好好搞创作。在经过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磨炼和积累,美影厂的动画摄制队伍逐渐培养起来了,加上之前一直积累着的创作激情,在这个时候都迸发出来了。1956年,美影厂制作了《骄傲的将军》,反映出这支队伍在对传统动画样式把握上的成熟。而这种成熟到60年代初,因为《大闹天宫》达到一个高潮。这部时长110多分钟的动画长片的投资是100多万元,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天价。没有了资金上的困扰,美影厂和动画师们尽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艺术创作。在宽松的氛围中,美影厂开始“探索民族风格之路”,除了题材、立意、形象、布景等设计之外,还运用剪纸、木偶、水墨画、皮影、折纸等中国传统工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木偶片《神笔》(1955)、水墨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大闹天宫》(1964)等在国内外屡获奖项,“中国学派”开始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一股鲜明的力量席卷世界动画业界。
1976年以后,美影厂创作出了《画廊一夜》《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经典的动画作品,到80年代以后,随着《猴子捞月》《咕咚来了》《天书奇谭》等片子的问世,美影厂迎来了创作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美术作品:形式多样,经典无数
上海,是中国美术电影的发祥地。而所谓的美术电影,就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的总称。美术片和故事片一样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电影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表现方法、审美要求和社会功能。美术片与其他影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一般不是用真人实景而是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象,使之活动起来,赋予生命和性格,以象征和比喻的方法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意图。美术片大多取材于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和科学幻想故事,采用夸张、变形等表现形式。美术片主要服务对象为少年儿童,由于它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能用鲜明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也为成年观众所欢迎。
20世纪20年代,上海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片。30年代后期,美影厂的艺术家们摄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到50年代初,上海已成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主要摄制基地。除动画片、木偶片外,又先后研制成功剪纸片、折纸片。60年代初,美影厂试制成功的水墨动画片是中国美术电影的重大成就,是动画电影史上的一项创举。60年代以后,特别从80年代起,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继续得到发展。
动画片
动画片亦称“卡通片”,是美术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片种。它以各种绘画形式表现人物、环境、空间,运用逐个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和背景逐一拍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景象。中国美术电影是从动画片开始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人称万氏兄弟)是中国动画事业的开拓者。他们克服了无资金、无资料、无场地的困难,于1926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此开创了中国美术电影事业。
《铁扇公主》(1941)
由万籁鸣和万古蟾联合执导。影片情节出自《西游记》中“孙行者三借芭蕉”一段。制作规模浩大,有一百多名制作人员,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放映1小时20分钟,开创了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长片的纪录,也创下当时亚洲地区第一部动画长片的纪录。
《骄傲的将军》(1956)
影片根据中国寓言《临阵磨枪》改编,讲述了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不思进取,因为骄傲最终被敌人俘获的故事。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导演特伟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在创作中,人物造型借鉴京剧脸谱艺术,背景从古代壁画汲取灵感,采用工笔重彩的技巧,以强烈的民族风格感染观众,标志着被国内同行所承认的“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始。
1.《骄傲的将军》 2.《没头脑和不高兴》3.《小小英雄》 4.《阿凡提》 5《孔雀公主》
《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
影片描绘了两个有趣的小孩,一个叫“没头脑”,这个小孩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丢三落四。另一个小孩叫“不高兴”,他有一种怪脾气,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一开口就是三个字“不高兴”。最后,他俩接受了教训,改正了缺点。影片格调轻快、活泼、动作夸张,有吸引人的魅力,上映后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木偶片
木偶片是美术电影的一个片种,它是在借鉴传统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于立体感。影片中木偶一般采用木料、石膏、橡胶、塑料、海绵、钢铁和银丝关节器制成,一脚钉定位。拍摄时将一个动作依次分解成若干环节,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还原为活动的形象。1947年11月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在东北电影制片厂诞生。1951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彩色电影木偶片试验小组,经过两年多反复试验,于1953年10月试制成功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从1953年至199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共摄制木偶片136部。
《小小英雄》(1953)
影片根据童话小说《红樱桃》改编,是上影美术片组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制作历时一年,于1953年10月摄制成功。文化部电影局更因此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颁发锦旗,给参加试拍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
《孔雀公主》(1963)
影片根据傣族长篇叙事诗《召树屯》改编,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木偶片。全片长80分钟。影片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有孔雀独舞和众人共舞的场面,以及许多战争的场面,不仅动作复杂,姿态各异,而且能做出多种表情,显示出高超的中国木偶技术。
《阿凡提》(1979)
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的幽默故事,创作者采用大线钱、块面感的粗犷笔致的漫画式手法,设计人物造型、背景、动作,使影片主题突出,人物性格鲜明,充满着趣味性和幽默感。尤其是阿凡提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该片1980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水墨片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1960年1月31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时间,试验成功了四个水墨动画片段。1961年7月,美影厂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从1961年到1995年,美影厂摄制的水墨动画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创新,都有所前进。
《小蝌蚪找妈妈》(1961)
影片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风格写意明快,形象生动,通过微妙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各种心情。1961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
《牧笛》(1963)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牧童用笛声寻牛的故事。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气质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14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供绘制组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美的享受。
1.《小蝌蚪找妈妈》 2.《牧笛》 3.《金色的海螺》4.《猴子捞月》 5.《葫芦兄弟》
《山水情》(1988)
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糅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1989年10月获得加利亚第6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14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证书奖。
剪纸片
剪纸片是借鉴南宋流传至今的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它以平面雕镂艺术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制成平面关节纸偶。环境空间由绘制的纸和天片,贴在前、后玻璃板上构成背景。拍摄时,将纸偶放在玻璃上,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分解的动作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影像。1957年初,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之一万古蟾带领试验小组,经过一年多研制,于1958年9月在美影厂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此后,艺术家采用各种绘画和造型手段,形成了娟像画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片。
《猪八戒吃西瓜》(1958)
影片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1957年春,由万古蟾带领的试验小组自己动手,用木头做成摄影台架子,每拍一个镜头,都用人工将粘有人和景的玻璃板抬上或抬下,第一次试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58年初,第二次全部重拍,大家针对第一次易动的情况,把人物运动的幅度、速度、力度及运动的轨迹都事先做好记号,控制在摄影表预先设计的运动范围内。经过日夜奋战,终于在同年9月底获得成功。
《金色的海螺》(1963)
影片《金色的海螺》是根据阮章竞的同名抒情长诗改编,讲述打鱼青年经过种种考验,终于与珊瑚仙岛上的海螺姑娘共同生活的故事。影片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背景设计色彩优美,镂刻精细,海底珊瑚仙岛的景色尤为迷人,成功地体现了剪纸片的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该影片于1964年4月获印度尼西亚第3届亚洲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葫芦兄弟》(1987)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列剪纸片,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编写。它描写了赤、橙、黄、绿、青、蓝、紫7个葫芦娃,为救出被蛇精抓去的爷爷,凭着个人的本领,在爷爷和山神的帮助下,团结一致消灭蛇精的故事。该影片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人物造型新奇、节奏强烈、音乐明快,加上风、云、水、光等特技使用,引人入胜。该片1992年春获埃及第2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