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地质之光》问世前后
2017-06-19赖琼
◎赖琼
徐迟《地质之光》问世前后
◎赖琼
1977年10月,徐迟所采写的报道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在《人民文学》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
在这篇报告文学中,徐迟以诗人的气质,将政论、诗和散文熔于一炉,作品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结果文章在1981年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被称为当代地矿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
徐迟成名很早。上世纪50年代他先后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特写。1960年定居武汉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经过十年动乱的苦难岁月之后,徐迟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其中,包括《地质之光》。
说起徐迟创作《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的来历,据知名作家、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回忆,徐迟应该是受了邓小平同志有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话的影响,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了。
1977年7月,作为《人民文学》月刊的编辑,周明邀请徐迟到北京采访数学家陈景润,不久徐迟就写出了为国内各大报刊全文转载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为在全社会倡导重视科技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了良好的舆论准备,也为繁荣报告文学创作开了一个好头。
很快,徐迟有了创作报告文学《地质之光》的念头。
为了采写《地质之光》,徐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是研究“死”的材料。他首先广泛收集并仔仔细细阅读和研究了李四光的著作、讲话记录和有关李四光的资料,中文的,外文的,有二三百万字之多;其中很多是地质学专著。看不懂他就硬钻,或者向专家求教,或者查阅资料。另一方面是掌握“活”的材料。他专程访问了李四光的女儿——金属物理学家李林。
据周明回忆,在他第一次陪徐迟到北京西郊登门拜访李林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是1977年8月1日,本来是个晴天,可走到半道儿,老天爷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没带雨具,在路上两个人就淋了个全身湿透,活像两只落汤鸡。李林呢,正站在家门口等。见此情景,她十分感动,对徐迟也有了好感,结果谈得十分融洽而深入。李林向徐迟介绍了许多重要的情况,还将她母亲生前所写的有关她父亲的回忆录全部给徐迟看了,为徐迟全面了解李四光提供了重要资料。
之后,徐迟又到国家地质总局访问了李四光的原秘书,并采访了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了解了李四光的思想、工作和科学成就的某些具体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酝酿和构思,很快,徐迟写出了一个初稿。带着初稿,徐迟再次去拜访李林,并将文章逐段逐句念给李林听,征求李林的意见。李林除发表肯定的意见外,还建议徐迟写写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期间的工作成果。
从李林那里,徐迟又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不久,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定要找到石油的指示,李四光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地质力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作出了新华夏体系的第二沉降带,即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有希望找到石油的判断。1954年,他亲自抓石油勘探,首先抓松辽平原的勘探,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58年发现了大庆长垣构造,从而掀起了惊天动地的大庆油田会战,抱了一个“金娃娃”,拿下了一座大油田。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判断,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听完介绍,徐迟由衷地感慨。
为了深入调查研究,取得更直接的资料和感受,徐迟当即决定到华北油田去!
周明回忆:“当我陪同他驱车前往的时候,在路途上,我忽然发现他的手提包里鼓囊囊地装满了书,其中有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毛泽东选集》,还有大量各种版本的李四光的着作。我随意问他:‘都读懂了吧?’他笑了笑说:‘有的攻下来了,有的还正在攻,还需要求教。咱们到油田去,那里老师多的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的。’
“汽车高速地行进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笔直的公路两旁整齐地矗立着高高的白杨树,形成一条美丽的绿色长廊。在车上,徐迟同志的情绪一直很兴奋,他说自己在写《地质之光》时,除了大量学习和研究李四光的地质学著作之外,还着重学习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五章,这一章是讲自然科学家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想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李四光的主观和客观是如何统一的。当然,在他看来,李四光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主观与客观是统一得很好的。因为李四光是个唯物主义者,所以他在科学上的判断就比较正确……我们谈着谈着,车子已开进任丘县城。啊,华北油田到了!”
据周明回忆,徐迟在华北油田生活了10天,华北油田这一段生活的补充对他的创作是重要的。就在这10天里,他抓紧一切时间看、听、问,采访一些先进人物,看了一些油田现场,还和几位石油专家作了长谈。晚上他睡在床上就拼命看书,研究资料。他想把这篇文章尽可能写得好一些。他认为,创作创作,就是创新之作。怎么能重复别人的东西呢?文学作品是要有新的东西的,应该给予读者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启示。“地质力学我写了一个新华夏构造体系,三条隆起带,三条沉滞带”,徐迟后来在谈到他这篇报告文学时这么说。
有关专家评论,徐迟作为大家,对于题材的驾驭可谓轻车熟路。他的作品不但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优美,感情奔放;既富于哲理思考,又充满浓郁诗情,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他写李四光,并没有对人物作全程式的铺写,而是精心截取人物历程中典型断面,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
“在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到他内心有一团火!在他一改再改的辛苦劳动下,《地质之光》发表后终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周明先生最后由衷地感慨。
李白的身份,唐诗里最大的秘密
◎六神磊磊
一
一个唐朝诗人,为什么总被人说是中亚人?他没有工作,却财务自由,阔得像沙特王子,这是否有些不对劲?他的家世和来历都是谜,到底是在掩饰什么?他一再要加入部队,真正目的为何?杜甫写他的诗,语焉不详,究竟在为他守护着什么秘密?这一切的背后,是历史的玩笑,还是隐藏着一个惊天真相?今天,我们来揭开唐诗里一个最大的秘密——李白,到底是什身份?
二
首先,李白究竟是哪里人?
这一点从来都有很多说法。最让人费解的是,李白自己一直在乱讲!他一会儿说自己是四川人:“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一会儿说自己是甘肃人:“白本陇西布衣。”可是到了《旧唐书》李白的传里,又变成了:“李白,山东人”!四川、甘肃、山东,差了上千里,信息非常混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李白连自己是哪里人都搞不清楚吗?答案可能是:李白,是在有意地放烟幕弹!他试图隐藏自己的来历。
其实,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之外,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声音:李白是中亚人,甚至根本就不是中华人氏!郭沫若说,李白生在中亚的碎叶,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而陈寅恪干脆说,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其他民族的外国人。所谓空穴来风,历史的真相可能就隐藏在这里。李白来自中亚异域,身世神秘不可告人,所以才故意散布乱七八糟的说法!
三
再说下一条,听起来更离奇:李白,是个异域来的王子!你要气得开始掀桌了对不对。别着急,我们慢慢讲。
首先,李白超级有钱,充分实现了财务自由。十九岁,他“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是个开宝马、穿华服的豪阔少年。二十二岁,“养奇禽千计”。这些宠物可得多少钱?你养一千只丹顶鹤试试。二十六岁,在维扬旅游,“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完全是今天沙特王子的作风。
这钱哪里来的?有人说,李白有钱,是因为亲戚在做大生意。可是证据呢?半点都没有!
此外,从李白的婚姻看。他结过几次婚,娶的女孩子基本都是高门望族、名媛小公举。第一次结婚,新娘是湖北姑娘许氏。女孩的祖父当过左相,曾祖父是开国皇帝李渊的同学,后来封了公爵。一说到公爵家的第四代小姐,你会立刻想到熟悉的谁?是的,林黛玉。李白就娶了个林黛玉。李白的最后一次婚姻,新娘姓宗,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宰相后来犯了政治错误被杀了,但不久又恢复了名誉。说起犯了错误的宰相的孙女,你又会想到熟悉的谁?是的,上官婉儿。李白等于又娶了个上官婉儿。要知道,当时经商算是贱业,生意人的社会地位很低的。李白如果只是个家里做生意的,比如什么《红楼梦》里夏金桂的堂兄,冷子兴的弟弟,倪二的小舅子之类,林黛玉会嫁给他?你信么?如果李白是中亚某国的王子,那他的超级财富、他的豪门婚恋,就都说得通了!
四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长相和气质。唐代人写的书《酉阳杂俎》里说他来到皇宫,“轩轩然若霞举”。他英俊、轩昂,神采飞动,像云霞一样夺目。这像不像王子?
而且,一个平民,来到了威严的宫廷,居然不害怕,不怯场。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场面李白见过,甚至从小就熟悉!
再者,长安的干部私底下管李白叫什么?“谪仙人!”对于这个称呼,很有可能就是字面的意思——一个来历高贵、但遭遇了谪贬和不顺的非凡之人。比如流浪异国的王子!
不然,为什么传说高力士给他脱靴、唐玄宗给他磨墨?而且,皇上还亲手给他弄汤水、拌饭!这可不只是因为李白有才!王维、杜甫也有才,皇帝给他们拌饭么?更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身份高贵!众所周知,能有这种国王给拌饭待遇的,只有去外国的大唐御弟,只有来唐朝的异域王子——李白!
五
搞懂了李白是个异域王子,关于他的很多谜团就都能说通了。
因为他是王子,所以超级有钱,但又资金来历不明。因为他是王子,所以对家世、来历讳莫如深,他写诗写文章都几乎不讲家里人的。有人说,“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就算不是“绝无”,但也真的很少。
他的爸爸叫“李客”,一听就是个假名。什么叫“客”?外面来的人啊。唐朝人很讲究避讳,可李白写诗从来都不避讳“客”字,这不是更说明是个假名吗?
甚至他的姓氏——李,也可能是为了掩饰身份随意取的,唐朝的国姓是李嘛。
因为他是王子,所以他从来不参加科举考试。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太骄傲不愿意去考。其实参加科举考试丢人吗?杜甫可以参加,王维、白居易、韩愈、李商隐都可以参加,李白就不能参加?真相是:他来自异域,到唐朝去考试做官,那不是他的目标,不是他的使命!
六
如果你还觉得证据不充分,那我们还有几条。
比如李白武功很高,射箭精准。在幽州,他“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明显从小就受到了很优良的武术教育。
李白还有一把宝刀,他说:“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对于这把神秘的宝刀,他从没有说过来历。
李白还杀过人——“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里所谓的白刃,有可能就是这把宝刀。
他杀人为什么居然不被追究?应该是由于有外交豁免权。
李白还有一个“醉草吓蛮书”的故事。番使的国书只有他看得懂,而且写了一封回信,把番使给震住了,从此心服口服,再也不敢冒犯大唐。注意:李白居然会番文,懂多国的语言!他吓住番使的,难道真是他的文采?也许真相是:番使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怕他的王国和大唐联合,势力太强,所以才知难而退。
现在,我们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李白这个异域的王子,来到东方的大唐,到底是来做什么的?我们只有到他的诗里去寻找答案。“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这里有两个字——从军。李白一辈子都在从军。他曾经跟着永王李璘从军,后来又要跟着大将李光弼从军。为什么他总心心念念要加入大唐的部队呢?真相就呼之欲出了:他要借兵复国!
七
我不是在胡说八道。请往下看。
他千方百计到唐玄宗身边做事,名义上叫翰林待诏,只是个写稿的枪手。对这个岗位,李白稀罕么?我大胆猜想,他是以此为掩护,寻求唐玄宗的支持,比如——借兵!
来看他的一些诗句“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这里很明显了。他问的“真人”,就是皇帝唐玄宗!求的“宝诀”,就是军事支持。
可惜,唐玄宗正在犹豫的时候,李白的计划被杨贵妃、高力士等人破坏了。他们一定是和李白家乡的敌对势力勾结了,不让唐玄宗帮助中亚的流浪王子。
李白失败了,他说自己“点额不成龙”——要不是王子,能说自己是“龙”吗?
可他永不气馁,一直在努力。后来,他跟着永王从军,被抓入狱,真实原因正是敌对势力在迫害他。之后他又跟李光弼从军,还是为了复国!
在李白参军时写的《永王冬巡歌》最后一首里,他吐露了心事:“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要借大唐君王的“玉马鞭”,其实就是部队,向西直进,去兴复故国,直到日边。这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王子的心声啊。
八
李白的秘密,杜甫是知道的。作为好朋友,杜甫一直小心地守护着这一秘密。他写给李白的诗,一直吞吞吐吐,云山雾罩,但还是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像不像描述一个流浪的王子?“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只是说唐朝人要杀李白,而是在影射中亚故国的反对势力也要害李白。他还帮李白放烟幕弹,说“我与山东李白好”,掩饰李白的身世。
还有,孟浩然不给李白写诗,为什么?或许正是因为无法下笔,不然会泄漏好朋友李白的秘密!我甚至怀疑,孟浩然为什么不做唐朝的官?可能他早已经和李白有约,要到中亚异国辅佐李白。他一生都在隐居,等待李白的召唤。
这些诗人朋友们的小心保密,让李白的身世真相被埋藏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