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究
2017-06-17庄仁想
庄仁想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摘 要: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新阶段,围绕温州十二中的数字化实际情况,提出温州十二中“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想,旨在实现校园智慧化的管理和感知化的学习。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字化;感知
一、“智慧校园”概述
所谓智慧校园是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使教师、资源之间的交互方式灵活高效。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数字校园模式。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将成为常规教具。二是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教育资源、教与学可以按需进行。三是情境感知,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
二、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
(一)我校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
1.基础网络建设。我校有线网络覆盖全校,保证全校师生安全、方便地接入互联网,总接入带宽不低于千兆。
2.教育教学应用。我校已建设了学校门户网站,在线学习平台、OA协同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备课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
(二)我校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统一性以及规划性。校园内同时存在多个应用系统,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导致师生陷入无数个用户名和密码堆中,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分析。
2.资源平台建设和深层应用推进困难。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但是应用系统使用率低,资源平台点击率低。
三、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究
(一)智能化基础环境建设
1.网络基础环境建设。随着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工具,网络结点数不断增加。所以需要在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基础上增加或升级网络交换机、无线AP、服务器、数据存储等硬件设备。
2.智慧教室的件建设。建立智慧教室对于教师课堂效率至关重要,每间教室配备大屏的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实物展台、即时反馈系统等软硬件,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测试数据实时统计、学生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实时掌握。
3.基于物联网的软硬件设备。物联网技术是基于互联网基础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能够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传递来进行信息交互。物联网的引入主要目的是通过传感设备实现校园的实时管理。首先,我校已经初步实现一卡通系统。其次是校园需要安防系统,包括对校园内各个角落、围栏、进行全方位监控和防范。
(二)智慧化的教学平台
1.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多媒体课件、题库、微课等资源。随着各个应用平台的不断推广和持续使用,更能实现各种数据、资源的逐步积累、丰富和优化,从而为后来的教师提供越来越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源,减轻相关教师的负担。
2.学生空间。学生在智慧教育环境下支持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感知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学习问题,预测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具体有以下功能:(1)学生的学习过程、观看微课视频记录和做题过程变得可记录,系统自动进行错题记录,自动识别学习者对课程掌握程度,可以帮助学习者清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惑。(2)系统通过学生学习过程记录,自动分析形成每个学生的错题集,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错误。
3.教师空间。“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师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建议。除了常规功能外,具体还需以下功能:(1)教学前,教师往往需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学情调查,以图表等形式提供教学建议。(2)教師空间根据课程、教师的教学进度,自动推送一些优秀的课件、教案、资源。(3)在智慧教室环境,教师通过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与教师在线互动交流,在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实时在线反馈。
(三)智能化的学校综合管理平台
目前,我校管理中,由于各管理平台数据孤立。而建设智慧校园的关键是要将各种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集成,包括学校综合管理、办公事务管理、教务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独立的系统平台,融合成一个“智慧校园”学校综合管理平台。
总之,“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趋势。在“智慧校园”的环境支持下,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条件,进行智慧化教学、学习和管理,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方能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孙鑫.高职院校智慧校园设计与实施[D].山东大学,2014.
[2]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2014(8).
[3]王同聚,张嘉志.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模式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61-64.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