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历史课改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2017-06-17谢福成

新课程·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质量

谢福成

(福建省福清市海口中学)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要突破学科的简单分类,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还应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等非主流课程的功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改理念;历史教学;教学质量

继初中课改之后,2006年我省也全面进入高中课改的试验,课改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到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原本地位相差无几的基础学科却一直呈现了较大分野,有人已把数理化英称之为“强势学科”,语政体为“中性学科”,而将史、理、生划入“弱势学科”范畴。这种归类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历史学科不受重视的现象与我们这样一个以古老历史闻名的国家是很不相称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社会观念的问题。在中学的历史课改背景下,我认为历史学科可以借助课改对旧的社会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冲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握时代脉搏,在教育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一、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度产业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21世纪,若还习惯地蒙着眼睛说世界,后果可想而知。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基于此认识,近年来我国积极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成为时代的要求,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创新意识,开拓思路,突破教学模式的陈旧、单调。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要从以身立教的责任和使命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具有很强的新型历史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交互式、研究式、合作式、个性化、智能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学习。因此,教学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作为历史课程创新教育的设计者与运用者,教师只有本身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从容面对机遇与挑战,要求教师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观,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多方面教学技能,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和多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有开设选修活动课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能力。

此外,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危机感与紧迫感,建立终身学习机制,特别是专业知识需要及时充实、更新,在教育改革中努力完善自我,不能局限在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突破学科的简单分类,加强沟通与整合

历史教师还要关注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將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历史学科知识涵盖面很广,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地理、语文、艺术等诸方面都有联系,对综合能力形成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可把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要求迁移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尽量把“小学科”做大,这种教学转化正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从理论意义上说,它可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既显示教师不凡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又能保证教学永远生机盎然。

其实,学科间的综合迁移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还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的某些问题如果借用地理、政治的分析方法进行角度转换开展教学,不仅增进了学科间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理解与运用,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近年来一直倍受关注的“关于西部开发”的问题,我设计的课堂是这样:

首先,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图提问学生:“西部”指哪些省份和自治区?设计这一问题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继而又问:“开发西部的有利条件(含自然资源)是什么?”

其次,运用历史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的中央政府如何有效管理、开发西部?

最后,借用政治学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当今开发西部的现实意义。

实际上,中学教科书中没有关于西部开发的特定章节,如果照书讲书,这一重要课题的有关信息将无法及时反馈到学生那里,但运用知识迁移教学,却能达到一题多问、一问多解的多层次教学目的,并使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从2006年9月开始,福建省的高中全面启用新教材,伴随教材内容的改革,学科的模块教学也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仍然可以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上大有作为。在历史必修课之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学生的兴趣,适当开设1~2门选修课,以弥补必修课知识的不足。

创新的本身是开拓、突破,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且对过往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传统的弊病在于过于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有些老师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历史基础知识,把历史改革的中心从过去的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传授转到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来。其实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把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比喻为载体与运用的关系,能力是在对知识的运用中转化和形成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掌握,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所以,在强调个性、提高能力、培养自主思考能力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教学手段如何新颖、形成如何多样,认真、踏实地学习,仍是一切成功之道的根本。

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等非主流课程的功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可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进行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将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与学科课堂教学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的全部才学、智慧、个性、人品都会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课程改革以来,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初、高中教学的必修课程,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的补充和延伸的课外活动”,而是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古迹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从教学实际出发,活动课主要面向初中生,以讲故事、教学趣味化、历史教具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开展,突出学习直观性、趣味性,重在培养史学兴趣。开展历史课本剧表演就是可行性较强的一种活动,通过选择剧目、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表演等环节的构思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表演、制作等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活动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利用历史教学这个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打破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束缚,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把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历史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奋斗目标。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