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教案设计
2017-06-17蔡洁
蔡洁
(南京市第九中学)
【教学目标】
1.整理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2.完成高考模拟题的训练。
3.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怀的提高。
【教学对象】
笔者所面对的是一群高三毕业学生,面对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课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然而,诗歌的精妙更多是来源于那寥寥几个字里所包含的世间万象和人情世故,品味诗句的精妙和解题方法的掌握可以完美合成吗?带着这个想法,笔者开始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努力”地渗透着人文情怀。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选择PPT的设计,是因为这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对于学生而言较直观的一种文字展现的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最近做的一系列的诗歌鉴赏题切入(PPT展示)
(1)学情摸底卷: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
(2)二模试卷:“自是长安日下影”中的“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苏锡常镇卷:“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提问:大家来看一下,这些题目主要考查的是诗歌鉴赏哪方面的内容?(PPT展示考纲要求)
(目的:明确考点,紧密联系高考)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今天我们所复习的内容就是关于诗歌鉴赏题中表达技巧类的题目如何规范作答。
二、进入复习
1.提问:回忆一下,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哪几个方面?(板书)
——修辞、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一般技巧。
(1)修辞:用典、借代、比喻、拟人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3)描写:正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方位的变化描写等。
(4)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等)。
(5)结构技巧:开篇点题、铺垫、升华等。
(6)一般技巧:虚实、渲染、烘托、衬托、动静、感官、抑扬、象征、联想等。
2.提问:再次回到前面的内容,关于技巧类的题目多数会设置怎样的问题呢?也就是“怎么问”?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3.提问:知道了怎么问,关键就是怎么答了?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PPT展示)
(目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一首已经做过的诗歌入手,学生不易产生厌烦感;同时这是一首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南京息息相关的诗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于无形中,帮助学生对南京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多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例题1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提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2)“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步骤二)。
(3)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忧国忧君忧民之情(步骤三)。
4.提问:上面是将标准答案投影出来的题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另一题,大家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歌(PPT展示)。
(目的:这是一首画面感较强的诗歌,描述的是诗人清早出行时的情景,有典型的物象,“露”“晓寒”“星斗”“阑干”等词都可以看出诗人出行之早,诗中也有明确表示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寂寞”,故诗歌的情感不难把握。但是,诗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学生却无法准确回答,这在于他们并未将诗歌理解全面、深入、透彻,须将诗歌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准确。早行为何要强调天上的星星分外明亮呢?原是因为走得太早了,夜里即出行了;听见草丛里的虫鸣,也是因为周围的环境过于安静造成的,这其实是反衬手法的运用。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是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怀提高的一种体现。)
例题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駝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5.小结:手法+句意分析+主旨情感。
6.很好,掌握了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独立完成一道题目(PPT展示)
(目的:这是所选取的第三道诗歌鉴赏题,难度在逐渐加大,学生必须很好地理解颔联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意象,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方能正确地答题。这道题目既考查了学生这一类题目的掌握情况,同时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
例题3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提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步骤一)。
(2)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步骤二)。
(3)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步骤三)。
三、课堂总结反馈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复习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既学会了技巧类型题目的答题步骤,又渗入了人文情怀、道德素养的培养。
然而欣喜的同时,也有深深的担忧,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手段,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可以迅速反映在做题的熟练程度上,而人文情怀、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语文课堂中,任何一篇文章、一首诗歌,都渗透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这些情怀和素养,仅凭教师课堂上的教,备受高考指挥棒折磨的莘莘学子又能积淀多少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呢?
似乎素养、情怀这些名词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才是真理。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