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研究
2017-06-17张吉武
张吉武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
摘 要:高中数学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三年中,学生会遇到高潮,也會遇到低谷。低谷时期,学生难免陷入失落期,处理不慎,即会发展为学习倦怠心理。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转变学习倦怠心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弱势群体;学习倦怠
课堂“弱势群体”指的是智力正常,由于教学不当引起的学习效果不佳、学业成绩远低于智力水平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中高考数学不及格和学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都可以划分为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指的是因为不能妥善处理学习压力和挫折,学生所经历的一种身心俱疲状态。开展“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研究,对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1.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本人对数学课程的态度与情感,直接影响到数学教育最终的质量。高中生年龄多在16~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开始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一方面,此时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特征,他们不再同小学生那样,唯教师独尊,而是尝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另一方面,青少年敏感、好面子,即便学习中遇到问题,因为担心被同伴看扁,很多学生宁愿将困惑埋在心里,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伴随着沉重的高考压力,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不知如何向家长交代。而往往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心理:另一种是担心高考考砸,心里极度忧虑恐惧,产生挫折感和学习倦怠感;一种是自暴自弃式学习,干脆破罐子破摔,同样导致学习倦怠感的产生。
2.教师方面
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在课堂上掀起不小的波澜。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数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举例子,学生做题目。这一教学理念明显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导致学生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形成过分依赖教师的不良学习心理。一旦课后离开教师,他们就不愿意学习,自主探究意识非常差,慢慢就形成了学习倦怠心理。与此同时,当前普通高级中学普遍采用大班额授课制度,每个班级动辄四五十人,这也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一一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有时即便知道某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厌学心理,教师主观上有帮助学生纠正改正的欲望,客观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
二、转变高中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的具体对策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重要信念,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转变高中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学生以数学能力来展示自我智力水平,教师应当慎用激励性评价,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例如,作业全部正确,要进行口头表扬或者评语表扬;考试成绩优秀,要颁发奖状荣誉;学习上有进步,要及时鼓励肯定。这当中,尤其需要注意鼓励和肯定那些后进生和中等生,不能只将教学焦点集中于优等生身上,尽量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宜。
2.转变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学习倦怠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要求,无论是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还是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去分析,教师都应当加强对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今数学教学改革领域的热门话题,高中数学课堂应当积极采用合作探究教学,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进而消除课堂“弱势群体”的学习倦怠心理。
在人教版必修四“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在为学生讲解正弦函数的诱导公式推导之后,本人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请他们按照推导思路合作探究,分别对cos(π-α)、cos(π+α)、cos(-α)、cos(2π-α)和tan(π-α)、tan(π+α)、tan(-α)、tan(2π-α)诱导公式进行推导。按照作图确定象限角区间这一思路,4人小组成员各自负责两个公式推导,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已经将学习倦怠感抛到了九霄云外。
进入高中阶段,数学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的难度达到一个小巅峰,很多初中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也会遭遇“滑铁卢”。加强对高中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的研究,旨在转变当前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的局面,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有关“弱势群体”学习倦怠心理的理论研究还不是非常丰富,诸位数学教师依旧需要携手探讨,共同致力于此方面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对弱势群体实施有效心理指导的探究[J].新课程,2016.
[2]黄丽君.合作学习理论视角下高中生数学学习倦怠的对策[J].数学教育研究,2012.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