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语文教育的得与失
2017-06-17王文姣
王文姣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摘 要:学校给每个班级安装了多媒体,给每个老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且建设了一个多媒体录播室,信息技术已基本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可见,信息技术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等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语文
在这次技术革命的风潮中,传统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会产生怎样的碰撞,又有哪些得与失呢?
一、视听盛宴,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融“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能产生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客观效果。语文课堂得益于活泼、新颖、形象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视听享受和美妙新鲜感。
如《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是“春江月夜图”,课一开始,便用优美的文字导入课堂,并出示一张《春江花月夜》的书画作品,字体的美加上文字的美,激起学生一学为快的强烈欲望。然后抓住时机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配乐朗诵,让学生一边看文本,一边在音乐中静静聆听,学生很快就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中,不时轻声模仿朗诵,不时发出一声声评价,对作品的赞美溢于言表。
不仅古典诗词曲可以运用视听造势、蓄势,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来上课,其他现当代课文也可以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资源共享,延伸课堂
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如在网上开辟学习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QQ上建立班级群,上传好的课件、作文素材、美文等,还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和周记发到群文件中,交叉批阅,老师批写评语,对于公认的优秀习作,就可打印出来,向相关刊物投稿,如有同学作品发表,群里一片欣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使其自发去做、去想、去创造。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引入网络,学习《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我们在网络环境下观看相关视频,课后让学生思考习题、撰写心得、制作课件,结果学生兴趣很高,在成果展示课上,有同学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字关于宇宙未来设想的文章,有同学撰写了以环保为主题的科幻小说,有同学制作了以课文内容为主的课件,有同学准备了费米悖论的演讲,作品精彩纷呈,个性分明。通过这一系列语文活动,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体会到网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的个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三、技术多于人文,文本阅读缺失
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得到愉悦享受,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课堂上琅琅读书声越来越少了。教师的亲身示范在课堂情境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师生之间的亲近会让朗读具有人情味,在音乐声里,教师或激昂或低婉的声音,在学生耳畔豪放慷慨、浅吟低唱,学生那种美的享受是显而易见的,视频、音频声音距离远而带有技术加工痕迹,反而失真,可见,技术不能少,只能恰当。好的东西必须适用才行。有些老师把朗诵全交给视频,对自身朗诵水平要求低了;把备课交给百度,对文本钻研浅了;语文课堂生硬化,天下老师齐共“抄”,信息技术给老师带来了便捷,也滋生了懒惰的沃土。
语文是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统一,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文学形象,在文字中明文章真谛,感作者真情。所以,语文课堂不能机械化,必须在课堂上留下师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只有在作品语言的揣摩里,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的心需要宁静的一隅,需要咬文嚼字,细细品读,因为语言的朦胧、模糊、暗示性,不能只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如果不能从文字中去感受、去体味,可能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四、课件按部就班,教学过程僵化
上课时制作的每个课件秩序都是预先设定的,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往往只能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可是我们在上课时,在分析、探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有时课堂生成需要课堂步骤有序变换,可课件却是拘泥而不能变通,退出再调整会让学生脱离课堂,影响学生思考的连贯性。有时,课堂上得出的结论,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答案吻合,甚至有一些全新的见解看法。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改革,竟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满堂灌”!
以上仅是我对信息技术潮流下语文課堂利弊的一点思考。我期待大语文课堂时代的真正来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网络就是这一注活水。
参考文献:
[1]李甡.信息化背景下探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建设,2014(36).
[2]何丽容.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