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初步探讨
2017-06-17夏学豪
夏学豪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00-01
摘要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预防运动损伤。体育院校作为国家体育人才的主要培养组织和机构,有众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对于体能理论的传播和丰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院校功能性训练课程
近年来,随着体能训练新理论的发展,功能性训练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主要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及特点、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依据、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等角度分析,探讨体育学院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
一、功能性训练概念及特点
功能性体能训练起源于理疗和康复治疗领域,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最早是由Gray在1997年率先提出的[1],指出功能性训练应突出身体动力链的作用,避免单一地训练某环节的力量,将人的身体运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强调各环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人体运动模式的建立;通过对人体不同动作的分析,寻找其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模式练习、躯干稳定性练习和常见伤病预防性练习。功能性训练特点主要是强调关节灵活性与稳定性、强调训练的多维度、多关节、强调身体动力链、强调身体平衡能力。
二、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丰富体能训练理论
传统体能训练将平衡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等看作综合素质,是速度、耐力、力量等主要运动能力的补充素质。功能性训练认为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运动员体能素质的基础,是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得以发展的基础素质,只有建立良好的基础运动素质模式,运动员的其他素质,包括专项素质才具备了发展的根基,功能性训练是基础力量素质到专项素质的关键过渡。功能性训练重组体能结构,与传统的“三从一大”原则相比,更加重视训练质量的提高(表1)。
表1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
功能性训练特点 传统体能训练特点
将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动力链 局部、单一、割裂的肌肉力量练习
动作幅度灵活多变 动作幅度固定
重视神经肌肉控制,提高运动质量 忽视神经肌肉控制,强调大负荷
动作复杂 动作简单
多维度,全方位 單一平面
训练方法趣味性强 训练方法相对枯燥
深层小肌肉群 大肌肉群
支持面不稳定 支持而面稳定
(二)符合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研究也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平均发病率达到90.1%,另外,随着年纪的增大,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也越高, 并且男生发病率比女生高。功能性训练中的FMS测试能够帮助发现人体运动模式薄弱部位,找出潜在的运动损伤;其中的力量训练具有改善运动模式,预防运动损伤,提高专项技能的功能。两者结合,通过前者检测人体潜在的运动损伤,通过后者制定相应的针对性训练,能够使身体整体损伤率下降30%,提高体能素质,为更水平的体能训练及专项技术创造科学的体能基础。
三、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分析
(一)体育院校教师方面的优势
近几年随着功能性训练的广泛传播,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体育学院的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贡献非同一般。关于开设功能性训练的任课教师的选择,不仅可以从参与功能性训练研究的教师中选取,也可以从体能训练或体操教研室的教师来选择:或组织一部分专业教师到国家体育局进行相关培训学习,来进行功能性训练的传播。
(二)体育学院学生方面的优势
对功能性训练方面的学习,主要从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方面来进行,理论课方面对于所学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基础;实践课则要求所学者具备良好的心肺功能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跳跃等运动素质,而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的具备了开展功能性训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
(三)体育学院场硬件方面的优势
开展功能性训练课程所用到的器材主要有弹力带、瑞士球、壶铃、平衡盘、哑铃、海绵垫、TRX训练带等,场地为平摊的木质地材为宜,而体育学院一般都具有这些基本的条件,能为功能性训练课程对硬件的要求提供便利。
(四)体育院校有科学的训练体系
现行体育学院已经具备体育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训练硬件设施,具有有效的教学、训练、管理措施,有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功能性训练课程的设计、开展、评价可以借鉴已有的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体育舞蹈及球类项目等。
四、小结
近年来,针对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如火如荼,功能性训练也应用在诸多体育项目如体操、赛艇、游泳、羽毛球、田径、网球、篮球、排球、武术、滑雪等,学者们也普遍认为功能性训练整合和利用了先进的训练理念,相比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则显得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全身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力量传递效率,对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GrayC.Functionaltrainingfor thetorso [J].NSCA Journal.1997(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