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济苍生粮安天下

2017-06-17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田间导师小麦

蔡巧玉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

在田间地野考察的茹振钢,又一次收到了从首都北京传来的好消息——由于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茹振钢获得了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栉风沐雨数十载,这位坚韧不拔、执着书写小麦传奇的学者,终于用他刻尽风霜雨雪的勤劳双手,获得了来自家乡人民、社会各界的极大肯定。

“很多人说,茹教授,以前我们一直没能把您和那些品种优良的小麦挂上号,要不是这几年您接连获奖走进大家的视野,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是您做的咧!”每当听到父老乡亲说出这样的话时,茹振钢总是粲然一笑,说道:“不认识我没关系,只要你们能种上优良的小麦品种就行,那才是最重要的!”在他心中,无论多高的荣誉和赞美,都比不过培育出一代代优良的小麦品种,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更让他快乐和自豪。“粮安天下育苍生”,这便是他此生最大的梦想。

一粒种子,一个世界“种子是农业的核心科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每逢夏至过后,便是小麦成熟的季节了。漫山遍野翻滚着的层层麦浪,将大地染成了一片金黄。在这样一个热闹与丰收的时节,茹振钢同千千万万个眼望丰收的农家老汉一样,幸福满溢。

尽管现在的他早已与小麦融为一体,但小麦育种究竟有多重要,最开始,茹振钢也是不清楚的。

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之际,满怀激情与抱负的茹振钢走进了考场。尽管首击即中,但从农村走出来、一心向往“学好数理化、振兴新中华”的茹振钢,却被农业院校录取了。不能一展心中抱负,还要回到田间地野,不得不说,他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

“贫穷?还是战争?”

“你說的都不是。现在世界上沙漠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等到地球都被沙漠侵袭,那人类也不能生存了。所以说,谁能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粮仓,让世人不再挨饿,那才是最了不起的事!”

高中班主任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他意识到在田间地野一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出生于1958年的小乡村,又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的茹振钢,原就比其他人更能理解粮食的重要性。从此之后,他便下定决心扎根农业,用科技装满国家的粮仓!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大学里,茹振钢埋头苦读,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拼命汲取科学的养分:工作后,他又尽情地在田间挥洒汗水,风里雨里,一干就是30多年。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在一年又一年的默默耕耘中,茹振钢将有用、好用的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全省各地,惠及全国。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他深知育出好种子的分量有多重。因此,无论多忙,他都坚持亲自选种,并且30余年来,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矮抗58”等小麦新品种。特别是近些年培育推广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不仅每亩小麦产量增长到1200斤,还具有抗倒伏、抗冻、抗病和耐旱等优点,迅速在黄淮海麦区推广开来。截至2016年夏收,“矮抗58”已累计种植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我国最大的一块麦田就在我们黄淮区域,2亿3000多万亩,播种面积最适宜小麦生长。土壤条件好、产量又高、面积又大,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我们就更应该努力,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水平,简化生产过程,使之成本越来越低、产量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不仅能满足中国人的饭碗需求,还能支援世界,这些就是我们最想做的事!”茹振钢笑着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信心与向往。

脚下虽是方寸,方寸间自有乾坤。他的目光,早已飞出了眼前的田野,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这广阔无垠的碧绿苍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事业需要传承,精神也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早期生活的困顿艰难造就了茹振钢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执着精神:那么,一路走来,那些德艺双馨的前辈导师、一次次付出与收获的快乐,早已将那一缕无私奉献的精魄刻进他的灵魂,造就了如今无坚不摧、顽强坚韧的茹振钢。

“我的导师黄光正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对我的影响、对我们团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论取得了何种奖项和荣誉,茹振钢总会想起恩师黄光正教授,他是茹振钢心中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

1981年,23岁的茹振钢从中牟农业学校(现河南农学院)毕业后,被正式分配到百泉农专(现河南科技学院),并有幸投身于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的国家级专家黄光正教授门下,从此跟随导师开启了他漫长艰辛的小麦育种生涯。

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几十亩的试验小麦,黄光正经常带着茹振钢深入田野,一株一株地手工脱粒,一连几个星期,任凭风吹日晒、满面尘霜,痴心不改。

“老先生的家乡在广东,家庭条件其实很好,但他却选择了育种事业,离开家乡扎根河南,非常不容易。”茹振钢说。

尽管出身优越的家庭环境,但黄光正却放弃了家乡富裕优渥的生活,一心扎根河南,服务河南农业。在茹振钢的记忆中,工作中的黄教授,谨慎细致又敢于创新:生活中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接地气的”土教授”。最让他感动的是导师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处处为学生着想的高尚品质,他们是师生,更是挚友。正是黄光正教授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茹振钢,也成为了他的科研和人生写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段宝贵的师生情只维系了不到7年时光。

1988年,长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黄光正病倒了,等到医院诊断结果出来时已经是肝癌晚期。当茹振钢接到医院病危通知赶到先生的病榻前,看到的就是他疼痛难忍、浑身冒汗的场景。

“从昏迷中醒过来的先生,看到我的第一眼就问,‘你什么时候来的?有没有吃饭?到那个时候了,他竞然还只想着关心别人,令人心如刀绞!”回忆到这里,茹振钢的语气中充满了悲痛与怀念。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得知自己已经用过餐的老师,第二句话就是赶他走。

猜你喜欢

田间导师小麦
田间
田间学农忙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