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得点灯

2017-06-16蒋艳红

课外语文·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文情境语文

蒋艳红

【摘要】“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一曲憋足了气的《满江红》壮怀激烈,气贯长虹,似一声炸雷从云霄直冲而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位头戴官帽,手捋长须的先生从幕后踱步而出,一群手捧《论语》手卷的弟子正襟而坐,声音或长或短,脑袋或摇或晃;“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只雪白的鹅妈妈正带着几十只调皮的鹅宝宝从舞台左边大摇大摆地步入舞台中央,他们时而读时而诵,时而歌时而舞。《三字经》《笠翁对韵》《有一首歌》……既有现代诗,又有古诗;既有散文,也有叙事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诵;背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刚才这一幕幕正是我们学校2014年“读经典书,做有根人”的经典诵读现场。

“读经典,诵经典”,回归语文传统,传诵国学。究竟怎样“读经典,诵经典”?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这一次活动而读经典,诵经典吗?我想: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渗透经典,在平时的朗诵中不传诵经典,“传诵国学”就只能成为一个噱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许我的目标没有那么高远,我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他们点亮“读、诵、背”这盏灯!

一、“有我”的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原先,管“上学”也叫“读书”,可见,学语文确实应该“读”占鳌头。老一辈语文专家总结阅读课的学习,“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这是“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现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认为教孩子们读书的第一步也应该是“有我”之读。

如我教孩子们读《触摸春天》。上课伊始,我先让孩子们轻轻地读,之后又让他们放声大读。这时,他们的读仅仅停留在原始社会,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怎样“有我”的读呢?笔者以为要引领孩子们带上自己的心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故事从交代主人公安静是个盲童开始,我引导孩子们采用升调,结尾的“盲童”二字重读,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主人公是个特殊的女孩儿。“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美丽的春景,花繁叶茂,让孩子们体会:漫步在香气浓郁的春景中,心情怎样?当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中,读的时候自然而然语调欢快了,语速也加快了,“整天”“流连”两词也加重了语气,把盲童安静对花丛的眷恋之情读得淋漓尽致。“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安静的手緩缓向前、向前。”孩子们说得很轻很慢,可想而知,读的时候也读得很轻很慢。

我想,“有我”的读不仅可以训练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对于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二、“忘我”的诵

“忘我的诵”的“忘”不是放下,不是丢弃,而是融合,是天地合一。拿张三丰的太极拳来打比方,就是你似乎觉得自己的身体会随着你的思想变得蓬松,变得缥缈,完全是处在一种意念化的形态当中。“诵”,谓之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从古至今,“诵”一直是学好语文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老师怎样指导孩子们进入“忘我”的诵的境界呢?

首先,孩子的“诵”可不必摆开杏坛开讲的架势,更不必苛求孩子诵得精彩,但在“诵”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在“有我”的读中,读着读着,孩子们渐入佳境,不知不觉步入“忘我”的诵的境界中。

其次,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古人崇尚“游学”,李白游遍天下山水,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杜甫登泰山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宏。古人写诗尚且处在一定的氛围中,孩子们的“诵”虽说不能“游学”,但老师可创造出“诵”的氛围,茶余饭后,花前月下,日月星辰,刮风下雨都可以成为和孩子们诵书的良辰美景。

然后,活动安排合理得当。每日一诵,学生早晨到校从8点起,进行15分钟的诵书活动。每周的阅读课,进行校本教材的朗读。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比赛。如“读书连连诵”“李白杜甫来相会”等活动。“诵读竞答”活动,当主持人抛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你想到了哪句古诗?当你目睹瀑布的壮观,你会用哪句诗来赞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诵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抢答的过程,让孩子们浸润其间,陶醉其中,作者那精心锤炼的文字魅力不经意间在师生轻松而惬意的诵读中定格,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个诵书的交流分享过程。他们在活动中分享了诵读,也收获了快乐:时时是诵书之时,处处是诵书之地。

最后,表演诵。我和孩子们采用丢手绢的游戏方式边诵边表演,孩子们把对童诗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表演里,“诵”便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无我”的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陶渊明在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中,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我想:背诵的最高境界也应当是“无我”之背。经历了“有我”的读,“忘我”的诵,最后读者完全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情从中来,意从中发,想作品之想,悟作品之悟,悲作品之悲,乐作品之乐。岂不妙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达“无我”的背之情境,需要为师者“做足功夫”。

(一)“背”的内容

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大多成了学生身上厚厚的枷锁。内容枯燥乏味,感情浅薄单调,结构呆板单一。学生读起来难读,背起来难背。究其根源,是老师在选择背的内容时,敷衍了事。小学阶段,可以选择哪些“背”的内容呢?

首先是教材推荐。我们的语文书中课文后面有明确规定要求背诵的,有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的,还有“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等。这些美文佳句要么文化内蕴深厚,要么文笔优美,要么朗朗上口,是我们理想的“背”的内容。

其次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如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坐火车》《秋姑姑》《捉月亮的网》;如古文《笠翁对韵》《三字经》;如有趣的对联,等等。

最后是学生推荐。孩子们推荐的肯定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儿童的背诵就应该建立在“儿童本位”的基础之上,可适当把权利交给学生。

(二)“背”的指导

有些老师喜欢把背的内容作为家庭作业布置,既没有体会到背的心神合一,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旦没有完成老师的任务,还得受罚。“背”其实是一项技术活,“背”的能力的养成,小部分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绝大部分是模仿老师或同学“背”会的。老师在教孩子们背时,比如标出重读词语、停顿、语气的上扬或下降,属于符号指导;比如在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就能更容易进入背的情境;再如学生背时,教师辅以动作、表情的示范指导。与其把时间花在课外的抽背上,还不如花在课内的指导上,二者效率可是大不一样。

文化的传承,经典的诵读,需要环境的浸染。我将继续引领着孩子们走在“读、诵、背”这条传统文化之路上,为他们点亮“读、诵、背”这盏灯,让他们的生活因“读”而闪亮,因“诵”而精彩,因“背”而升华。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课文情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