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会弯曲的雪松”素材运用指导

2017-06-16亢金龙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木条螺丝钉雪松

亢金龙

【2017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大而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摞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如那些柘树,因为没有这个本领,树枝很快就被压断了。西坡由于雪小,總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柘、柏和女贞之类。

帐篷中的妻子也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称是。

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请准确理解上面材料的内涵,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名师题解】

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围绕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思考,就能够把握材料内涵的重点。比如这则材料,前面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对现象的描述,在对比中发现事物的不同,是铺垫,目的就是要引出那位“丈夫”的话,“丈夫”的话可谓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明显属于借物明理,而这个道理表达得也非常清晰:承受压力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重压之下,人要学会适度“弯曲”。这里的“弯曲”,可以是妥协,但不是投降;可以是变通,但不是无原则;可以是后退,但不是逃跑;可以是韧性,但不是屈服。适者生存,不仅仅指外部环境,也指向心理状态。你可以叙写自己从在重压之下到减压释放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借题(如韩信之胯下辱,勾践之马前卒)发挥,议论抒情;还可就某些学生心理压力大,没有得到纾解而走极端的现象阐明观点、明确做法等等。

【推荐素材】

素材一:两块窄窄的木条、几颗直钉,几颗螺丝钉,还有一把锤子、一把榔头、一把钳子、一把改锥。一个人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儿,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颗。一会儿工夫,好几颗钉子都被他砸弯了。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他又拿起螺丝钉、改锥和锤子,他把螺丝钉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丝钉便钻进木条里了。

素材点拨:强大的压力之下,要么直钉被砸弯,要么木板裂成两半,事与愿违,徒劳无功。 要像螺丝钉一样,卸下压力,迂回前进,反而更易达到目的。这则素材可以用来对比论证,突出观点。

素材二:《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有一回,大树被风刮断了。大树看见芦苇一点损伤也没有,便问芦苇,为什么树这么粗壮、沉重,都被风刮断了,而芦苇这么纤细、柔软,却什么事都没有?芦苇回答说:“我们认识到自己软弱,向风头让路,因而避免了冲击,你们却相信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因而被风刮断了。”

素材点拨:芦苇看起来柔弱,却有着自己的智慧。它向风让路并不是屈服,而是立足实际,认清自己,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长。大树进行强硬地抵抗,反遭折断,对比之中阐明生存之道。

素材三:明朝末年,我国武术家陈元赟避乱日本,住在江户的国正寺。有一年的冬天清晨,陈元赟推开寺门,才发现昨天夜里下了大雪,在雪封的大地上,他看见高大的松枝因承受不了雪的压力而断落,但地上看似柔弱的小草却在雪中摇曳。陈元赟看了大受启发,于是参合日本古代的武艺改革了拳技,创造出“以柔克刚”、“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的武术,称为“柔术”,后来逐渐风靡,被称之为“柔道”。

素材点拨:陈元赟受自然启发,创“柔道”之术。“柔”并非是没有力量,而是一种策略,并非是退缩,而是一种蓄势。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本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

猜你喜欢

木条螺丝钉雪松
鲁班锁玩法大解密
拧螺丝钉的人
Is the color scheme in 《Yanxi Raiders》 a “national product” or a“national product”?
谁来给雪松传粉
木条餐具柜
雪松为什么四季常青
雷锋与“螺丝钉”刘思乐的亲密接触
略论“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