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企业成本控制:降成本与谋发展
2017-06-16冯圆
冯圆
【摘 要】 面对国内外经济新形势,成本控制应在实体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实体企业必须积极融合成本控制中的“降成本”与“谋发展”战略,并在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增强企业主体成本管理的权变意识,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探寻实体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在规律。“三线管理”作为实体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形式,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实践中控制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促进实体企业明智决策并保持可持续性地发展。
【关键词】 实体企业; 成本控制; 降成本; 谋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025-06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企业(简称实体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或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成本控制的路径会表现出不同的选择要求和具体的行为特征。当前,面对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虚实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仅仅依靠微观层面的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已难以发挥预期的积极效果,宏观层面的政府应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应用成本控制等手段纠正实体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失灵现象,并使市场与政府的综合作用发挥至最佳。换言之,面对实体企业的经营困境以及宏观经济下行趋势难以迅速扭转的客观情境,政府必须主动出手,即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实体企业的发展,其中降成本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对此,本文围绕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1 ],结合实体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就降成本与谋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体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并借助成本控制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来探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谋发展。从经济环境来看,现阶段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消散,以2012年至2014年间的全球贸易增速观察,这一期间连续三年低于3%,年均增速仅为2.4%,远低于危机前7%左右的平均水平。2009年至2014年,全球实际GDP增幅不到5%[ 2 ]。从国内形势看,财政部财科院对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效益面临严峻挑战。如企业平均产值效率从2013年的0.47%下降到2014年的0.27%,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4.28%[ 3 ]。尽管我国政府试图借助货币政策发力来提升实体经济的增长动力,然而由于虚实经济结构的失衡,各级政府在实体经济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拉动亚金融实体行业(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增长来提振经济,结果导致房地产行业等的“兴奋度”超标,并处于一定的泡沫状态(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房地产的过度炒作)[ 4 ]。
当前,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努力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之中(如采用PPP项目融资方式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技术相对落后的状态,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加之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企业的成本费用逐步攀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并使实体企业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5 ]。实体企业成本控制,一方面需要降成本,事实上,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努力打出“组合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6 ];另一方面需要谋发展,即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调动实体企业成本控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成长是依靠低成本要素的支撑实现的,面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引导实体企业强化创新驱动,构筑新的竞争优势,通过更有效率地使用资源及导入新的成本管理工具与方法来谋发展。在成本控制的政策环境上,政府已作出积极的部署。如财政部于2013年9月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这是加强实体企业成本工作的基础性制度);之后,2014年10月,财政部颁布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这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活动的制度保障);2016年8月,国务院有关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颁布与实施,则给实体企业降成本与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实体企业成本控制的特征
诚然,成本控制并非只是降成本,而是要通过降成本来提升实体企业的竞争力。当前,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实体企业成本控制变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借助战略路径选择来促进实体企业降成本。
(一)实体企业成本控制要注重“度”
从企业实践看,成本控制处于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位置,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有关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7 ]:一是以成本核算为主的成本管理,一般表现为“成本会计”,即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二是以成本控制为主的成本管理,即成本管理的控制系统。换言之,成本管理由成本控制系统和成本信息支持系统组成。以往的成本管理实践,可能过分重视成本核算等的成本信息系统,对成本控制的认识重视不够,往往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如图1所示。
图1中的1a是建立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传导下的一种理想范式。即通过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进而为员工带来高收益,为企业创造高价值。事实上,一些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以满足上级要求、服务于监管需要而设计并开展的,没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有些企業一味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成本控制“过度”,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引起内部各单位、部门及员工的不满,并导致如1b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对成本管理两大系统的认识不足,每个部门与单位本位主义意识强,片面强调成本核算视角的自身控制目标,进而忽略了成本管理首先是一个体系,是需要通过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联动来产生积极效果的。未来,应更加重视发挥成本控制系统的积极作用。
(二)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政府的决心
现阶段,国务院的成本工作“方案”是实体企业成本控制研究的重要制度基础,体现了政府的关怀与降低成本的决心。该“方案”围绕生产和融资层面共提出42项有关企业降成本的具体措施,可以归纳为“6+2”方案。其中的“6”是控制成本,即降低税费成本、融资成本、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2”是保障措施,即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鼓励和引导企业内部挖潜。具体的内在逻辑,如图2所示。
图2表明,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政府层面的6项成本控制,引导实体企业进行结构性改革与优化,以增进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力,使实体企业积极谋发展。换言之,供给侧改革本身具有结构性特征,6项成本控制措施必须有机地嵌入到2项保障措施之中去,进而为实体企业提供有利的经营环境。比如,在资金周转效率方面,实体企业可以结合政府引导的6项成本控制措施,将资金效率与降低成本进行结构性组合,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再比如,针对企业内部挖潜,实体企业可以结合供给侧视角的降低成本方案,选择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还是实施结构性转型与升级,等等。总之,实体企业应围绕政府的6项成本控制措施进行成本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加快实体企业取得降成本的实效,通过谋发展引导实体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以国务院“方案”为代表的宏观层面的降成本只是一种战术性制度安排,真正的长效机制或战略路径是谋发展。“方案”中的6项实体企业降成本的政策效应,从成本控制视角考察,其效应可谓有大有小[ 8 ]。具体可参见表1。
表1表明:(1)降税的效应不会很大。理由是:现阶段全面推行的“营改增”,由于严格的“二票制”约束,以往部分企业采用的“擦边球”式多次抵扣已无法运行,导致成本反增不减。对此,实体企业可以选择的方案是:分拆企业原有的营销服务机构,或开展独立经营亦或对外实施外包。独立出来的营销服务企业规模一般较小,适用6%的增值税等。(2)降低融资成本有明显效应。主要表现在国家通过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窗口指导(银行仍然有降利率的空间),同时各级政府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江苏省2016年资金池规模不低于20亿元,并安排省级财政10.5亿元用于“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等。(3)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效应明显。除实施“负面清单”、简政放权外,还积极鼓励企业创新。2016年江苏省财政安排知识产权专项资金2亿元左右;省专利运营基金争取扩大至5亿元,以降低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成本。(4)降低用工成本具有短期效应。江苏省规定,2016—2018年再降低失业保险缴费比例0.5个百分点,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各级财政安排加大专项资金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支持力度等。由于没有明确这些暂时调减下来的用工成本后续如何补缴的制度措施,降低失业保险等费用的后期效应令人担忧。(5)降低用能用地成本效应明显。江苏省从2016年起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类别价格下调3.12分/千瓦时;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重点保障年度重大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用地。(6)降低物流成本效应有限。主要通过规范港口、机场、铁路经营服务性收费,落实国家和省“绿色通道”及取消船舶港务费相关政策,推进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便利化政策落实,规范通行证审批,优化通行环境等。然而,这些措施前几年已经落实并逐步得到实施,因此其效应是有限的。
总之,实体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降成本的契机,强化谋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的配套落实。即强化市场导向意识,使宏观的降低成本政策真正转化为实体企业的具体行动。一方面,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内部挖潜,通过“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加以引导,在实体企业内部积极实施成本管理的创新驱动等。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成本控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政策导向。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提高实体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是成本管理的责任所在[ 9 ]。换言之,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器,通过供给侧视角的成本理念和成本管理机制的养成,企业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资源,使降成本与谋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1.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成本控制
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而成本控制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公式上看,全要素生产率=有形要素生产率+无形要素生产率。其中:有形要素生产率是指通过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要素的投入所产出的生产效率;无形要素生产率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等产出的生产效率。基于成本控制的有形要素生产率,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结构由“重”向“轻”转变,推动实体企业的创新发展,实现轻资产结构的转型升级。基于成本控制的无形要素生产率,能够充分挖掘实体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与企业内部潜力,引导实体企业朝内涵集约式的轻型发展模式转变。总之,通过实体企业的降成本,以成本控制为利器,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财务资源,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谋发展的内在要求。
2.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离不开成本控制
生产要素在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企业间流动的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层面及实体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冲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引导资金进入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实体经济企业之中[ 10 ]。宏观经济結构优化下的成本控制逻辑如图3所示。
表明,以扩大房地产信贷为代表的货币宽松政策,在地方政府去库存战略的配合下,使一些虚拟经济行为失控,并使房地产(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泡沫激增,从而带来经济增长的风险危机,使实体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产生动摇,一些实体企业甚至放弃生产经营而转向炒房等的次优化经营行为,金融领域助推了这种风险的生成,如银行对于按揭购房者可以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下浮,一般为5%~15%,而对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动贷款则需要上浮10%以上等。对此,必须加强政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降低成本等措施优化实体企业的成本控制机制。即引导实体企业步入降成本与谋发展的共生战略路径(将其作为宏观政策关注的重点),并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实体企业的效益,进而推动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