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先秦至隋唐时期满族族源及分布

2017-06-15徐琳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句丽松花江黑水

徐琳琳,李 辉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浅论先秦至隋唐时期满族族源及分布

徐琳琳,李 辉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满族的先世从先秦至隋唐时期先后被中原王朝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称呼不同、变化复杂,但其分布及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先秦时期,肃慎分布在长白山、东流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广阔地区;汉及魏晋时期,挹娄分布大致为东至日本海,南至长白山,北至乌苏里江汇流地及其下游、松花江、牡丹江中下游,西至张广才岭;南北朝时期,勿吉所辖地为东抵日本海,南至长白山,西至太沵河,北尽黑龙江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靺鞨主要分布在北至松花江及黑龙江上游,东至日本海,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西南至辽河东岸。

满族;族源;分布

包括满族在内的东北少数民族,始终处于不断的迁徙中。本文综合梳理、分析满族相关文献、论文和书籍,并将其与考古发现等材料相对比,简要说明满族先世在先秦至隋唐时期的称呼及其大致的地理分布。

一、先秦时期——肃慎及其分布

先秦时期的肃慎又称“息慎”[1]卷1《五帝本纪》,43、“稷慎”[2]卷8《大武解》,116,是东北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古民族之一。虞舜之世,即有肃慎之名,且已与中原民族及其政权建立了密切联系。据《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3]卷1《夏纪》,47。《大戴礼记·少闲》载:“昔虞舜以天德嗣尧……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氏、羌来服”[4]卷11《少闲》,219。周初时,“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弩楛矢”[5]卷85《东夷列传》,2808,明确记载肃慎向周天子所贡献之物为“楛矢石弩”,从此“楛矢石弩”成为远方民族臣服的象征。

肃慎的位置,据中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6]卷17《大荒北经》,233。“不咸山”即长白山,由此可见肃慎应处在长白山地区。

关于肃慎的大致方位,佟冬认为应在“黑龙江中下游向东直至日本海沿岸的广大地区”[7]170。张博泉认为应“远在东北黑龙江下游(包括中游的一部分)南北广大地方”[8]13。薛虹认为以西团山文化为代表的肃慎应“居住在以吉林为中心的松花江上游”[9]23。孙进己认为应在今松花江以东的牡丹江流域,即认为莺歌岭文化是肃慎文化[10]200。

综上可见,因先秦时期材料记载简略,故史学界对肃慎活动范围的分歧很大。据较晚的文献《北狄传·渤海传》载: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11]卷219《北狄列传》,6182。渤海上京,即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镇,位于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的牡丹江盆地。又《新唐书·地理志》载:“渤海王城‘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肃慎城’”[11]卷43《地理志下》,1147。忽汗海,即今牡丹江流域宁安一带的镜泊湖。因此,肃慎在先秦时大约分布在以今宁安一带为中心,包括东流松花江以及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广阔地区。

二、汉魏晋时期——挹娄及其分布

从东汉起,中原史籍便出现了对满族先人肃慎新的称呼:挹娄。据《后汉书》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5]卷85《东夷列传》,2812。又《晋书》载:“肃慎氏一名挹娄”[12]卷97《四夷传》,2534。

以往许多著史者和学者都认为挹娄即肃慎,挹娄是肃慎系民族的别称,是中原王朝对这一族群的他称,即不同时期对相同民族的不同称呼。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有杨保隆[13]234、吕思勉[14]137、金毓黻[15]78、张博泉[16]42。

但是,近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最早提出肃慎、挹娄属于肃慎族系而非同一部落的学者是丁谦,他认为“挹娄者不过肃慎境中一部族”[17]肃慎条,3。薛虹认为,挹娄就是《新唐书》上的靺鞨虞娄部的前身,与肃慎不同部[18]89。孙进己认为不管是肃慎还是挹娄,都仅是肃慎族系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在不同时期较强者则被借来统称整个部落[19]177。其中,以孙进己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肃慎和挹娄并非前后继承关系,而是在不同时期同属一个族系的相对兴盛的不同部落或部落联盟。笔者比较倾向于孙进己的观点。

关于挹娄的分布地区,《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大致相同。据《后汉书》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5]卷85《挹娄传》,2812。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及小兴安岭间的山地较为符合“土地多山险”这一地理特征。此外,据《三国志》载:“其国便乘船寇盗,邻国患之”[20]卷30《挹娄传》,848。又《三国志》载:“与挹娄接。挹娄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20]卷30《北沃沮传》,847。由此可知,挹娄与北沃沮之间应有河道相通,大致为牡丹江或乌苏里江。由于牡丹江上游船道不通,只有乌苏里江上溯经穆棱河可直达北沃沮住地。因此,这一船道应为乌苏里江。这表明挹娄的居住地应当包括今乌苏里江[10]15。

另外,1972年在黑龙江鸡西发现和挖掘了世界上最早的肃慎系的物质文化遗存——新开流文化遗址[21]1。苏联远东地区考古发掘的乌里尔文化和之后的波尔采文化,无论从地域还是时间上看,都属于肃慎和挹娄的物质文化。渤海时代曾在挹娄故地建定理、安边二府。学界考证定理府在乌苏里江以东,安边府在黑龙江下游地区[22]25。因此,在汉代这一带应该也是挹娄的活动区域。

综上所述,挹娄位于今牡丹江下游至乌苏里江下游地区;肃慎位于今牡丹江上游[10]15。挹娄的四至大致为:东至今日本海,南至今老爷岭和完达山山脉,西至今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北至今鄂霍茨克海[23]23。在汉魏时期,肃慎和挹娄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邑落各自有长”[24]卷100《勿吉列传》,2219,但各部首领自统其部,分散而居,没有形成大的部落联盟[7]392。各自部落应有自己的名称,尚没有形成一个总的称呼。但是,广义上通常把它们看作同一族。

至晋代时,据《晋书》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12]卷97《四夷传》,2534。李治亭认为其南界夫余的中心,应在今吉林省农安、长春、吉林及辉发河流域[25]83。而“夫余东北千余里”,应在牡丹江、松花江汇合处;其东界所滨“大海”为今日本海;其南界,因在“不咸山北”,而长白山之地早为高句丽所有,则肃慎之南应为高句丽[10]52;因肃慎之南与北沃沮接,又老爷岭为北沃沮之北界,因此老爷岭应为二族的大致分界[10]374;其西接寇漫汗国,约在今松花江东流段至嫩江间[25]82。故挹娄的四至大致为:东至日本海,南至长白山与高句丽相接,北至乌苏里江汇流地及其下游、松花江、牡丹江中下游,西至张广才岭。

三、南北朝时期——勿吉及其分布

南北朝时,满族先人又被称为“勿吉”。勿吉之名,始见于北魏时期。史籍中记载较多的是《魏书》,据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同书又言:“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白’……密共百济(应为伯咄之误),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24]卷100《勿吉列传》,2219。南北朝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北至松花江上游,而勿吉与高句丽之间有水道,只能是速末水,即今松花江。因此,可证勿吉之地应在今吉林市及长白山脉以北、松花江中游地[10]161。

关于勿吉这个族称的含义,金毓黻先生在《东北通史》[15]171一书中将其阐述为“窝集”,即满语中的山林、森林之意,勿吉即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自此,勿吉为森林之意便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至今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是,仅据音转便断定此“窝集”即为勿吉不甚妥当。林树山根据《晋书》所载“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傉鸡、锦罽、绵帛”[12]卷97《肃慎氏列传》,2535,推定“傉鸡”是肃慎(挹娄)“王”的姓氏,实为“勿吉”真正的一音之转,或一词异译[26]72。但是,傉鸡也可能与锦罽、绵帛同为赏赐物品的名称,仅以此一条史料作为依据,恐怕尚难确证。张博泉认为,勿吉系东胡语言“江民”“江人”之意,即为沿大江、大河居住的部落之称呼[16]56。勿吉是肃慎族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之归为东胡族系恐难以使人信服。近年李德山提出“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27]35,认为勿吉一词原本系“貊羯”的转写,是东夷族群中的羊族和貊族的“混血”,即两个族的合成、两个族名的合称。笔者认为,对勿吉族称的考证转写、音转对译的证据尚显薄弱,仍待寻找更加直接的证据。

东北古代各民族之间始终处于相互融合、此消彼长的发展状态中。因此,勿吉的族源问题较为复杂。另外,无论从音转还是从词汇转写等方面均看不出肃慎、挹娄、勿吉之间的联系,学者对三者的族称意义的解释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三者之间应是在不同时期对肃慎族系中不同部族的不同称呼。

勿吉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公元5世纪后期,夫余“为勿吉所逐”[24]卷100《勿吉列传》,2216,勿吉向南“破高丽百十落”[24]卷100《勿吉列传》,2220,将自己的所辖地域不断扩大:南至长白山,与高句丽相接;西至太沵河(洮儿河),与室韦毗邻;东抵日本海,北尽黑龙江中下游地区[7]519。此时,勿吉“部类凡有七种:其一号粟末部,与高句丽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胜兵七千;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东北;其四拂捏部,在伯咄部东;其五号室部,在拂捏部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健。自拂捏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东夷中为强国”[28]卷94《勿吉列传》,3124。

四、隋唐时期——靺鞨及其分布

至隋唐时,满族的先人转称为靺鞨,而靺鞨之名始见于北齐,至隋、唐常见于史。

至隋时,满族先人统称为靺鞨,屡现于史籍。以最为知名的七大部构成靺鞨的主体。其分布情况据《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11]6177。粟末水即今长白山之北流松花江,可知:其一,“粟末部”的活动地区包括今吉林市以南地区,隋朝后期,迁至柳城(今朝阳)[31]卷71《河北道》,1432。其二,“伯咄部,在粟末之北”。约在今扶余、榆树至双城县一带。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约在今阿什河流域。其四,“拂捏部,在伯咄东”,约在伯咄以东、安车骨以南地,即在今拉林河流域五常附近。其五,“号室部,在拂捏部东”,约在今宁安。其六,“白山部,在粟末东南”,约在今以延吉为中心的“间岛”地,即今吉林省延边地区。其七,“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黑水靺鞨居肃慎地……直京师东北六千里。东濒海,西属突厥,南高丽,北室韦”[11]卷219《北狄列传》,6177。大体分布在今黑龙江、松花江合流处,即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7]62。七部之外,尚有其他部落名称均始见于唐。

唐初,七部之中仅剩“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32]卷1《世纪》,1。与高句丽毗邻而居的粟末靺鞨因与之“战不胜”,故“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夫余城西北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31]卷71《河北道》,1432。未迁的粟末部依附于高句丽,成为所谓的“高丽别种”[33]卷199《北狄列传》,5360。而未迁的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11]卷219《北狄列传》,6180,定都于旧国,即今吉林省敦化市。公元713年,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等,“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11]卷219《北狄列传》,6180。渤海国全盛时代,吞并黑水靺鞨的拂涅、虞娄、越喜等部,实际控制面积大大增加:北至松花江及黑龙江上游一带,东至日本海,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西南至辽河东岸[34]47。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国,渤海遗民一部分逃往中原,一部分投奔高句丽,一部分留居原地加入后来的女真。

据《新唐书》记载,唐时的黑水靺鞨“东濒海,西属突厥,南高丽,北室韦”[11]卷219《北狄列传》,6177,大体上散居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渤海国与黑水靺鞨同为唐之藩属,双方都直接向唐王朝朝贡。唐玄宗在位时黑水靺鞨朝贡多达15次,自唐宪宗元和年间朝贡2次之后,因渤海国日益强盛“黑水靺鞨亦为其所属”[35]卷96《渤海》,1724,故黑水靺鞨不再单独朝贡。渤海国亡国后,黑水靺鞨依附于契丹,居南者号熟女直,居北者号生女直。

综上所述,满族作为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自先秦时期的肃慎开始至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皆为一脉相承的关系。他们创造出优秀的历史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尤其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朱右曾.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周明初,校注.山海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8]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9]薛虹.肃慎西团山文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1979(1).

[10]孙进己.东北历史地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4]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15]金毓黻.东北通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

[16]张博泉.女真新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7]丁谦.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M].杭州:浙江图书馆丛书,1915.

[18]薛虹.肃慎的地理位置及其同挹娄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1980(2).

[19]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1]魏国忠.新开流文化和肃慎族系先民的历史渊源[N].鸡西日报,2012-10-12.

[22]张太湘.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历史上的肃慎、挹娄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

[23]孙进己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李治亭,等.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6]林树山.肃慎姓氏傉鸡考[J].北方文物,1986(3).

[27]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9]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魏国忠.渤海“靺鞨说”又添新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31]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2]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4]孙倩.试论唐代渤海国的疆域、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布局[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9(1).

[3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016-12-05

徐琳琳(1992-),女,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李辉(1968-),女,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K282

A

2095-7602(2017)05-0047-04

猜你喜欢

高句丽松花江黑水
松花江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高句丽乐刍议
松花江緑石硯
“阿穆尔”源于契丹语“黑水”说
西夏黑水名义考
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见黑水靺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