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联六创”服务方式途径深化的建议
2017-06-15丁雪芹
丁雪芹
2016年10三明市正式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创建的过程中,三明市结合自身区域和文化资源优势的特点,创新思路,探索推出了“六联六创”服务方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确实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提升,创建后,如何继续深化该途径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联六创”服务方式,即通过设施联建,创网络化服务体系;活动联抓,创多样化服务路径;部门联动,创集聚化服务平台;组织联盟,创社会化服务环境;培训联办,创专业化服务队伍;机制联立,创常态化服务格局。这是三明市在推进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引鉴精神文明建设“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参与”的经验探索推出的创新工作机制。随着示范区正式获批,如何深化“六联六创”服务方式途径,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值得认真思考。
继续以组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为抓手推动横向联创共建
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整合力度,实现平行部门、行业、地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互动。一是组建部门服务联盟。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优势,整合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文体、教育等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项目,结成部门服务联盟,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的目标,发挥公共文化政策和资源的综合效益。如针对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少年儿童、妇女、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由相关成员部门结成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联盟”联动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二是组建行业服务联盟。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群众文艺团体等行业联盟,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市、县级图书馆“分块式”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统筹管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三是组建区域服务联盟。研究制定鼓励各县(市、区)公共文化联手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文化资源对县(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各县(市、区)联动共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破除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机制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区域服务联盟。
继续以建立城乡联动机制为依托推动纵向联创共建
着力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建立流动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市、县流动文化服务协调机制,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流动渠道、强化服务职能、完善服务保障,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在组织如“三下乡”等综合性大型流动服务基础上,根据山区的特点,搭建各种平台,突出小型化、特色化的流动服务,开展小分队志愿服务、“文化走亲”服务、城乡双向流动服务等形式,持续推进“流动舞台”“民俗文化节”“流动文博展”“流动图书馆”“流动辅导”“流动培训”等各类品牌服务。同时,建立文化展演展示平台,支持乡村文艺社团和文化能人参与广场文化、文艺汇演、文化节庆等专场演出,组织农民山歌协会、桥灯队、傩舞队等业余文化队伍进城演出,推动城乡文化互动。二是建立公共文化结对帮扶机制。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服务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推动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明单位、文化单位、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社团、商会等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等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扶持建设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技能等形式,改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三是建立文化人才交流机制。通过“走下去、请上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公共文化人才双向交流。上级文化部门采取外聘教师、下乡培训、蹲点督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并在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拓展工作网络、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等方面给予帮助,增强基层公共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同时通过选派基层公共文化人才,以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形式,到上级宣传文化部门开展工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继续以实施资源整合为重点推动内部联创共建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一是整合设施资源。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形成统一管理、联动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利用城乡闲置学校、厂房、宗祠等城乡公共设施,并进行改造提升,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如将宗祠加以综合利用,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是整合功能资源。2015年2月起,三明市新建的艺术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已经逐步投入使用。“两馆一宫”为集中新建且同属一栋楼,分属各馆(宫)的文化服务功能进行了优化整合,统筹设置和使用展览厅、报告厅、会议室等文化设施和设备,避免了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服务效能。抓住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契机,开展市属文化单位院团整合,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方向,将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三歌文化传媒公司、三明影剧院、三明市人民影剧院等文化院团服务功能整合,组建成立了三歌文化传媒总公司,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统一发布制度,整合各类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包括服务项目、场地、时间、联络人等,统一报送、收集、整理,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各级宣传媒体进行统一发布,促进公共文化信息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
继续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基础推动外部联创共建
充分调动体制外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是扩大“编外队伍”。在加大文化部门“正规军”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广泛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文化领军人物等社会知名人士和群众文化带头人参与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聘用退休干部、教師等协管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发挥基层文化能人、文化协管员、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落到基层。二是群众参与管理。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阵地既建得成,又用得好,持续发挥功能效应。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如在社区等基层文化联动共建中。要进一步发挥共建理事会的作用,广泛吸收社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谋划和实施,确保活动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三是群众评价反馈。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评价、反馈,把群众“点单”与我们“送单”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的关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无缝对接。如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整合各地、各部门、各团体的精品文化产品,编制《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包”订制服务,达到既展示精品、丰富群众生活,又相互交流、提高团队水平的目的。此外,公开《三明市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办法》,通过设置意见反馈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收集群众对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改善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