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过低,有没有特效“升压药”
2017-06-15郭冀珍
郭冀珍
低血压指血压<90/60毫米汞柱,伴或不伴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疼、乏力、怕冷、消化不良等,嚴重时可发生昏厥,可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原因造成。值得重视的是,长期慢性病理性低血压的老年人,易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和老年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预后不良。
生理性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多见于部分体型瘦弱的年轻妇女,或从事较大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对这类人群而言,低血压不是病。虽然他们的血压偏低,但人体各脏器尚未出现明显的缺血、缺氧状态,不影响正常生活。有的人有时会有轻微症状,如早起乏力,早餐后感到头晕、精神不振,饮茶或咖啡或早餐后平卧休息片刻后,症状可缓解。由于低血压引起血流缓慢,故这些人常感四肢冷、麻木、皮肤苍白等。与体质差、身体虚弱有关,有的低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1.没有特效“升压药”
从中医理论看,低血压是脾肾阳气亏损所致,应温脾肾、升阳气,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夏天气温升高、血管扩张,低血压症状会更明显;冬季,体质差、四肢冷、麻木等症状会加重。可适当食用人参(生晒参、红参)、红枣、黄芪、五味子、灵芝等。但是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注意合理营养、不偏食,荤素搭配、常吃大枣、桂圆、莲子、枸杞、核桃等食物有益。冬季可适当多吃牛羊肉。每天喝适量(50~100克)葡萄酒或黄酒也是有益的。研究发现:女性饮酒比男性更能降低动脉僵硬度。
2.晨起饮温开水或咖啡
有人认为,低血压患者应每天早起饮盐水。当然,早起饮少量0.9%生理盐水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若每天晨起摄入300毫升生理盐水,相当于摄入了2.7克左右的盐,约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每天盐摄入量(5~6克)的一半。低血压患者虽然不宜过度限盐,但也不宜摄盐过多。低血压患者平时可养成早起多饮咖啡、茶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血管收缩功能,甚至有利于升高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最近有一项有趣的研究,将高血压患者(56.7岁)分2组,一组在运动前喝3杯白水,另外一组在运动前喝3杯咖啡。运动后,喝咖啡组血压上升4.3/7.7毫米汞柱,喝白水组下降8.4/5.6毫米汞柱。可见,常喝咖啡者,运动不仅不会使血压下降,反而可能有上升。
3.适度体育锻炼
长期坚持运动,对生理性低血压、高血压患者都有益。生理性低血压患者常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全身动脉壁紧张度下降,这种下降在坚持运动后会得到改善。但运动不要过量。一般运动时,收缩压会升高约20~30毫米汞柱,停止后,血压会比运动前降低。下蹲运动会压迫下肢血管,突然站起后,可造成突然下肢血管血流量增加,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故生理性低血压患者尽量不要选择下蹲过久的运动。
病理性低血压
1.治疗原发疾病
正常人从卧位到起立时,或饱餐后,依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交感,副交感)的相互调节,周围血管会马上收缩,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使血压处于稳定状态。但一些长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窦房结、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功能减退,发生退行性病变,使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姐妹病”,常同存于老年人。长期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会发生明显病变,出现严重体位性或餐后低血压。最严重的是一种“高血压-低血压综合征”,表现为:平睡时血压明显高于正常,但从坐位到立位逐步下降,甚至不能站立,这种患者治疗困难,预后极差。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警惕餐后低血压
除体位性低血压还有一种低血压叫餐后低血压: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若餐后,尤其早餐后,有头晕等症状,应自测血压,发现收缩压比用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应注意少量多餐。
2.合理用药
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多种降压药后可能发生低血压。例如,在服用较大剂量的利尿剂基础上服用替米沙坦,会发生过度降压的低血压反应;少数初发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短效硝苯地平片,也会发生低血压反应。老年人,当血容量不足时,服大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速尿),偶有低血压发生等。少数高血压患者首次服用B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美多心安会有低血压反应;比较常见的是a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的“首剂综合征”。因此,通常首次服用半剂量、睡前服,起夜时动作宜慢。此外,酒精与某些药物会发生相互不良反应,如服用沙坦类、硝酸类药物后饮酒会出现血管过度扩张的低血压反应。
坚持监测血压 无论是生理性低血压,还是病理性低血压,患者首先必须掌握自我监测血压的技巧。清晨起床时,若感到头晕、站不稳,应马上自测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需要靠自己来发现,可以在清晨未起床时,先自己测量卧位血压,后在起床直立3分钟内再测量血压,若3分钟内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可认为有体位性低血压。对早餐后头晕加重者,应测量餐前及餐后血压。若有明显异常,应去医院检查原因,及早治疗原发病,如采取措施控制血压、血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