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信心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2017-06-15杨明明李婷婷葛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13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抑郁大学生

杨明明+李婷婷+葛玲

【摘要】 目的:探讨自信心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高校70名抑郁情绪的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各35例。试验组进行自信心团体训练,控制组不进行处理。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和干预后3个月对每组和控制组施测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结果:干预前两组SDS得分和SCSQ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周以及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SDS得分均显著低于控制组(t=-6.246、-4.861,P<0.001),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低于控制组(t=-3.084、-2.707,P<0.05),积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t=3.839、3.196,P<0.05)。结论:自信心团体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减少消极应对,提高积极应对。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应对方式; 自信心团体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on depressive mood and 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A total of 70 college students with depressive mood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ken with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d any training.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1 week and 3 months to validate the effect of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on depressive mood of college students.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DS and SCSQ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1 week and 3 months,SDS scor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6.246,-4.861;P<0.001);maladaptive coping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3.084,-2.707;P<0.05);adaptive coping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3.839,3.196;P<0.05).Conclusion:Self-confidence training can reduce depressive mood and maladaptive coping,and enhance adaptive cop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ve mood; Coping style;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5

隨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抑郁症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2000年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表明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影响全球5%~10%的人口[1]。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球精神焦虑抑郁人数高达3.38亿,且人数变化呈上升趋势[2]。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要高于一般人群,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合并发生率为29.3%,而一般人群仅为5%~6%[3]。抑郁情绪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长期持续可能导致抑郁症。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4]。自信与抑郁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个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无论应激事件多少,高个人评价的个体比低个人评价的个体更少产生抑郁情绪,并且高应激状态下有自信的人比低应激状态下无自信的人抑郁情绪体验较少,这说明自信在抑郁情绪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5],国外研究也表明低自尊是抑郁的致病因素[6-7]。应对方式是人们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8]。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更多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9],低自尊,高抑郁的个体更多的使用消极应对方式,高自尊、低抑郁的个体更多的使用积极应对方式[10]。自信和积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自信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11]。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均可通过自信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12]。因此本研究以自信心为切入点设计团体活动方案,旨在通过提升自信,改变大学生应对方式,进而改善抑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思想政治辅导员推荐以及公开讲座的方式共招募70例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入选条件:(1)自评抑郁量表标准得分53~72分;(2)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及器质性疾病;(3)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龄(18.87±1.14)岁;控制组男

7例,女28例,平均年龄(19.03±1.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3、-0.573,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结束后,试验组有2例脱落,控制组无脱落。

1.2 方法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设计自信心团体训练。干预共8次,2次/周,120 min/次,为期4周。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以及干预后3个月对试验组和控制组进行问卷测试。具体干预方案如下:(1)相识阶段(第1次):通过相识活动,使学员之间彼此熟识,建立真诚、安全、互助的团队关系。(2)认知重构阶段(第2~5次):通过自我分析、空椅子技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员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及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自我评价方法,重新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价自我,纠正其不合理信念,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对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监控,学会调控不良情绪。(3)人际训练阶段(第6~7次):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行评估,分析其益处和弊处,并通过人际交往三部曲训练,使学员掌握自信的人际交往模式。(4)回顾总结阶段(第8次):对之前的团体训练内容进行总结,学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彼此相互支持和鼓励,告别仪式,结束团体。

1.3 干预者及其受训背景 团体干预由专业的心理治疗教授带领,该教授有扎实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背景以及临床实践,长期任职于高校,在实践中开展规范的抑郁症治疗时间已经至少14年,对于学生群体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其余6名助手均为心理学专业人员,干预前由该教授对其进行培训,以保证干预效果。

1.4 观察指标 (1)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Willian W.K. Zung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13]。共包含20个项目,所有项目得分总和乘以1.25取整数得到标准分。SDS与BDI、HAMD、MMPI的“D”分量表的评分之间具有高和中度的相关性。其内部一致性满意:奇偶数条目分班相关信度:0.73(1973)和0.92(1986)。(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4]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SDS和SCSQ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比较 干预前SDS和SCSQ量表中两组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后1周与3个月SDS和SCSQ各维度情况比较 在干预后1周、3个月再次对两组SDS量表和SCSQ量表进行测量,试验组SDS得分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P<0.05),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见表2、3。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自信心团体训练能够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提升积极应对方式,并且该效果最少可以维持3个月。抑郁情绪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大学生经历的负性事件越多,越易产生抑郁情绪[15]。负性事件并不直接导致抑郁,而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而产生,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影响抑郁的内部因素[16-17]。高抑郁的个体更少采用积极问题取向和积极情绪取向的应对,更多采用消极的问题取向和回避应对[18]。

已有研究表明,负性自我认知和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呈正相关,正性自我认知和积极应对方式和抑郁呈负相关,自我评价低的个体更容易使用消极应对方式[19]。当个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如果能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则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减少不良情绪,降低抑郁发生的可能性[20]。但抑郁情绪者往往存在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等特点,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即回避、幻想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抑郁情绪者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往往认为自己无法应对问题情境,过多地陷在沉思当中,将自己在头脑中打败,更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21]。

为了提升自信,改善应对方式,笔者让成员在团体中重新进行自我评估,认识其既往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关注自己的积极方面,全面的评价自己;其次,帮助其了解自己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觉察这些行为方式背后的信念,通过行为训练改变这些行为模式。在人际交往中,抑郁个体总是关注那些和自身负面相关的信息,这会强化他们的负性自我认知,降低自信,进一步强化他们不自信的人际交往模式[22]。本研究通过人际交往训练,能够阻断这一循环,帮助其建立自信的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他们自信水平,缓解抑郁。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所选取的对象仅为大学生,对于一般人群其有效性還有待评估。

参考文献

[1] ?stün T B,Ayuso-Mateos J L,Chatterji S,et al.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e year 2000[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184(4):386-392.

[2]王东平,詹合琴,卫世强.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52-1853.

[3]唐慧,丁伶灵,宋秀丽,等.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5):965-969.

[4]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2):86-89.

[5]林静.个人评价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57-58.

[6] Orth U,Robins R W,Roberts B W.Low self-esteem prospec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5(3):695-708.

[7] Sowislo J,Orth U.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1):213-240.

[8]梁宝勇,郭倩玉,郭良才.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和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

[9]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8-10.

[10] Leandro P G,Castillo M D.Coping with str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xiety,and depression[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1562-1573.

[11]常向东.医学生自信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59-1561.

[12]李小玲,司丽静,李海垒.大学生应付方式、自信与心理问题的关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18(2):88-90.

[1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CD].北京: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23-224.

[1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22-124.

[15]杜爱玲,姚桂英,杨世昌.大学生述情障碍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297-299.

[16]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发展与教育,2005,21(1):96-99.

[17]王梦娇,宋丽萍,宋保利,等.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2):165-168.

[18] Visser M M,Heijenbrok-Kal M H,Spijker A V,et al.Coping, problem solving, depress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receiving outpatient stroke rehabilitatio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2015,96(8):1492-1498.

[19]汪启荣,王辉,赵静.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73-276.

[20] Costello D M,Swendsen J,Rose J S,et al.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jectories of depressed mood from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8,76(2):173-183.

[21] cola S L,Samuel M Y,Hollon S D.The effects of rumination and negative cognitive styles on depression:A mediation analysi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8,46(4):487-495.

[22] Hill R M,Yaroslavsky I,Pettit J W.Enhancing depression screening to identify college students at risk for persistent depressive symptom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2015,174:1-6.

(收稿日期:2017-03-02) (本文編辑:周亚杰)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抑郁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