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改革探析
2017-06-15聂庆娟霍兴花
聂庆娟+霍兴花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仔细对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更重要的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国际交流。换言之,单纯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时能运用相关英语专业知识进行交际,胜任自己的工作,从而真正实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严峻现实,各高校、学者纷纷进行试点改革,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编纂并出版了一大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优秀教材。由青岛农业大学霍兴花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的《农业科技英语》就是探索大学英语朝ESP教学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该教材以ESP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农业院校特色为依托,注重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在目标定位、设计理念、内容选取、练习编排等方面都与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相区分,既注重语言知识的學习,又重视一般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既熟悉农业科学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并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是一本由大学通用英语向初级ESP教学阶段过渡的理想教材。
ESP教学理据来自于Hutchinson &Waters的观点。他们认为,外语教学可以分为GE(General English) 和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两大主干。前者是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后者即专门用途英语, 也就是训练学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英语。传统的通识英语GE(General English)主要指学校中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课,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由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只是潜在的、不确定的,通识英语教学只能把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其主要教学内容。通识英语学习的确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以及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多,通识英语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用英语交流的需求。因此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显得非常有必要。
国内许多学者也持相同观点,认为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或基于某种主题来进行,将外语学习同内容结合起来,满足学习者的知识学习需求,往往效率会大大提高。著名学者蔡基刚认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即改变通识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同时编写合适的ESP教材。一本教材几百家甚至上千家高校都能用的时代终究要过去。蔡基刚特别赞赏青岛农业大学在教材编写方面做出的努力,认为这是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方向。作为一本由通识英语向初级ESP阶段过渡的农科类教材,《农业科技英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社会和学生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院校专业特色。教材立足农业院校校本特色,综合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单元、选取内容、设置话题。内容选取有别于通用英语,突出专业特色,引入专业术语名词,话题涉农;重视科普性专业知识的介绍,杜绝专业性强、普通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确保文章难易度适中。在教材内容选取过程中,编者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生对各自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所选单元话题涵盖本校绝大多数重点农科专业。
第二,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农业科技英语》以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英语学习的连贯性原则(connections),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学习学科知识,跳出语言学习本身的苑囿。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语言,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教材在内容选取上依托该校农业特色,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选取与重点农科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普性文章,如“杀虫剂使用”、“动物饲养中滥用抗生素”、“转基因与食品安全”、“现代机械”、“观光农业与农家乐”、“农业合作社”、“园艺”、“农业与环境”、“农业经济”、“绿色农业”等。每个单元话题包括两篇文章,均与农科专业密切相关,一篇主课文,一篇补充学习课文。课后练习题的选材也遵循突出专业性和科普性的原则。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既能掌握一般农业专业知识,又能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有效交流。可以说,ESP教学将传统上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作为初级ESP阶段的教材,《农业科技英语》重点体现了科普特点。选材遵循专业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既体现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又非晦涩难懂的专业性强的文章,而是一般学生都能读懂的有一定趣味性的科普类文章。这种选材既能体现一定的农业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一般的农业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名词等,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的学习专业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又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最终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事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语言基础。以第六单元“转基因食品”为例,该单元A课文主要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优势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持有的担忧,属于介绍转基因食品的一般科普类文章,语篇体裁、句式结构为通用英语,话题内容、词汇术语属于一般专业英语的范畴,如GMO(转基因食品)、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分子生物技术)、pest resistance (抗虫性)、herbicide tolerance(除草剂耐性)等,也提到了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与农业有关的国际机构。文章涉及到的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一般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是学过通用英语的学生完全可以学会的,而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也可以借助文献了解相关知识并能胜任教学。
正如蔡基刚教授所言,真正的ESP教学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内容教学(2013),是任何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胜任的,因此语言学习是初级ESP阶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农业科技英语》不仅普及一般农业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选材来源和练习编排上。教材选取的文章全部来自国外各大主流网站和杂志期刊,语言地道,原汁原味,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练习编排着重凸现语言知识的提高,主要分为课文相关练习(text-related)和主题相关练习(theme-related)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与课文相关练习主要包括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根據课文内容填空,以及课文相关段落翻译。设置这部分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课文是否正确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第二部分与主题相关练习主要包括选词填空、阅读理解和中译英段落翻译及写作,重点考察学生阅读、翻译及写作能力。上述阅读、翻译、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考查均依托体现一般专业知识的文章素材展开,题型的设置也基于四六级考试。因此课后练习不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一般农业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有效训练了学生阅读、翻译、写作的技能,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大学英语必须改革,彻底摘掉“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帽子。蔡基刚教授为困境中的大学英语指出了一条出路,认为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应适时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学术英语应该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尝试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根据学校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开展ESP教学,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在ESP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ESP教学,如云南大学、深圳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部分或者全面推开ESP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蔡基刚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学界对ESP的认可, 引发了一轮ESP教学的高潮。《农业科技英语》就是其中的一本”。作为一本衔接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初级过渡性教材,《农业科技英语》既兼具一般农业专业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高学习兴趣打下了基础,同时又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语言技能,从而具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该书为顺利实现大学英语由EGP向ESP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大学英语教学及教材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不失为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